1973年,故宫将3000套清朝御林军的铠甲当成员工福利出售,每套只卖5毛钱。并且他们提出一个规定,拿到手的铠甲必须拆开,把里面的丝绵取出来,而其用途更是离谱! 这是什么情况?我们一起来看。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在1973年,故宫的墙内上演着一出匪夷所思的“文物拍卖”,主角不是别的,正是那曾经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清朝御林军铠甲,这可不是一般的铠甲,它们可是有着不同凡响的来头。 这些铠甲啊,那可都是纯手工打造,用料讲究着呢,外头包裹的是上好的牛皮,又厚实又结实,刀枪不入,里头裹着的,那可是江南特产的丝绵,轻柔保暖,穿着贴身。 这一套一套的铠甲啊,不仅是为皇帝守卫皇城的利器,更是见证了大清盛世的不朽传奇。 但岁月流转,大清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这些铠甲也从镇守皇城的卫士,沦为角落里堆积的废铜烂铁,它们被尘封在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无人问津。 直到那一年,它们的命运开始发生戏剧性的转折。 那时候,正值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紧缺,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冬天一到,棉衣棉被就成了比天还大的事儿,就在这节骨眼上,故宫的领导突然灵光一现,想出了个“妙招”。 “咱们库房里这些御林军的铠甲,一直闲置也是浪费,不如拿出来给咱们员工做福利!” 就这样,一道命令下达了,凡在故宫工作的员工,每人可以用五毛钱的价格,购买五套铠甲。听到这消息,大伙儿都乐坏了,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啊! 但故宫的领导还提出了一个奇葩的规定,买回铠甲可不能搁在家里当摆设,必须得拆!没错,就是拆! 把铠甲拆开,里头的丝绵取出来,缝被子做棉衣,至于外头的牛皮,爱咋处置咋处置。 消息一出,员工们顿时炸开了锅,大伙儿排着长队,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五毛钱,脸上的表情复杂到了极点。 一方面,能用这么低的价格淘到这么多丝绵,简直是捡了大便宜,但另一方面,拆了这些承载着历史的铠甲,心里总感觉有点不踏实。 这种矛盾的心情,在领到铠甲的那一刻变得更加强烈了,员工们战战兢兢地抱着铠甲回了家,好像抱着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但当他们真的动手去拆那铠甲时,不安和兴奋的情绪开始交织。 有的利落的员工们三下五除二地把铠甲肢解,把里头的丝绵掏出来,恨不得立马缝进被子里,至于剩下的牛皮铠甲壳,有的被当废品卖了,有的直接扔进了垃圾堆。 这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重获温暖的喜悦中,就这样,三千多套价值连城的御林军铠甲,被四仰八叉地解体了。但谁也没有想到,在追求温暖的路上,竟然付出了如此沉重的文化代价。 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拆甲取绵”运动,还远没有结束,因为接下来,故宫竟然又拿出了多套铠甲,也让员工们拆了,把丝绵取出来做了一床大被子。 这可不是一般的被子,它被作为“国礼”,送给了当时著名的纺织企业——恒源祥。 铠甲的命运,就这样被一分为二,那些被拆解的铠甲,有的化身为温暖的被褥,继续守护着员工们的冬夜,有的则惨遭抛弃,在垃圾堆里默默无闻,再也无法诉说昔日的荣光。 岁月悠悠,时过境迁,当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些铠甲的文物价值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那些完整的铠甲,早已成为凤毛麟角,只有零星几件幸存下来,成为故宫里的“镇馆之宝’。 人们不禁扼腕叹息,为这场文物浩劫感到深深的惋惜,如果当初能有一丝理智,好好保护这些铠甲,今天它们该有多么珍贵啊!这些铠甲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物,更是承载着我们民族记忆的活化石。 这场拆甲风波,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它揭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以及短视行为所带来的无可挽回的损失,当生存的压力与文化的传承发生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呢? 反思这段历史,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些幸存铠甲的珍贵,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这些铠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在向世人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铠甲的遭遇,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保护文物,不能只是口号,更需要全民参与的行动,每一件文物,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守护这些宝藏,让它们世代相传,永放光芒。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在生存与文化传承之间,寻找平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就牺牲了长远的文化根基。 同样,我们也不能脱离现实,去搞文物保护的极端主义,智慧地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 文物保护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或许就是我们能为文化传承做出的最大贡献。 让我们汲取教训,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那些铠甲的故事,会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而那些幸存的铠甲,也将继续见证我们民族不断前行的脚步。 (信息来源:中国广播网)
1973年,故宫将3000套清朝御林军的铠甲当成员工福利出售,每套只卖5毛钱。并
奇希谈趣
2024-10-10 14:59:21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