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的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不停地对着墓碑大声哭喊:“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时的村里,孩子们总爱结伴嬉戏打闹,李发英和陶荣华也不例外,他们从蹒跚学步起就形影不离,童年的欢笑、少年的悸动,交织成青涩纯真的旋律,在村头田埂间、在枝叶掩映的小路上,随风流淌。 时光荏苒,昔日孩童已然少年,懵懂的情愫在心底悄悄滋长,陶荣华常在村口的大树下等候,只为多看李发英一眼。 李发英则在屋后的小河边洗衣,嘴角噙着笑,俏皮地瞟向远处那个熟悉的背影,打闹玩耍的故事渐渐被真情流露的对白取代,他们的目光开始交汇,心跳开始加速,爱苗在时光的灌溉下破土而出。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月光洒在村中的小广场,陶荣华鼓起勇气,执起李发英的手,他真诚地诉说衷肠,李发英羞红了脸,轻轻点头,将柔荑交付他掌心,就这样,两颗年轻的心紧紧系在了一起,编织着爱的美梦,许下山盟海誓。 然而,命运却在这对恋人最甜蜜的时刻,悄然转动,1980年,战事吹响,祖国召唤英雄远行,陶荣华应征入伍,告别家乡,告别心爱的姑娘。 分别时,李发英强忍泪水,系上红腰带为他壮行,她大声呼唤:“你要平安归来!”陶荣华坚定地点头:“等着我娶你!”誓言在硝烟中越飘越远,勾勒出未来岁月的轮廓。 转眼1983年,陶荣华探亲归来,战场历练下他愈发挺拔英姿,而李发英依然是记忆中温婉美丽的模样,几多年华几多梦,一朝圆满敲响洞房花烛夜的欢歌,新婚燕尔甜蜜恩爱,却不想更大的考验正悄然而至。 20天后,紧急电报传来,部队命令陶荣华火速归队,新郎官紧握妻子双手,柔声叮嘱:“家里就交给你了,我不在的日子,你要坚强!”李发英点点头,把丈夫的身影深深印在心底,她不知道,这一别竟是生死诀。 陶荣华奔赴前线,投身硝烟战火,枪林弹雨中,他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土尊严,1984年春天,战场传来陶荣华壮烈牺牲的消息,年仅24岁的他,永远倒在了保家卫国的征途上。 乍寂的时空里,李发英的心被撕裂,泪水决堤,丈夫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他的英魂已化作天上闪耀的星辰,李发英抚着尚未隆起的小腹,感受着生命的律动,泪眼中透出坚毅,丈夫虽逝,但爱的结晶已在她腹中孕育。 在家人的关心和乡亲的帮助下,李发英咬牙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一边操持农活,一边照料年迈的公婆,同时悉心呵护腹中骨肉,她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以无尽的母爱温暖着小生命的到来。 孩子的诞生,像一缕暖阳照进李发英乍寂的生命,她知道,丈夫把最宝贵的嘱托交给了自己,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守护这个小小的生命,用全部的爱和坚强,将他培育成材,让陶荣华的英雄之魂,在儿子心中熊熊燃烧。 在岁月的长河中,李发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她含辛茹苦抚育幼子陶凯,无怨无悔赡养年迈公婆,纵然生活的重担压得她身躯日渐佝偻,她却从不言弃。 李发英起早贪黑,在田间劳作,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一家人的衣食无忧,陶凯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懵懂无知到渐渐懂事,都在母亲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李发英虽文化不高,却始终把教育视为头等大事,她省吃俭用,咬牙供儿子读书,希望他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与此同时,李发英还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两位老人,她柔声安慰失去爱子的公婆,以自己的方式抚平他们心中的创痛,她体贴入微,不让公婆操持家务,生怕他们再添新伤,即便生活再艰难,她也总是把最好的留给老人,她以大孝之心践行着与亡夫的誓言,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 转眼间,陶凯已长成翩翩少年郎,他继承了父亲的勇敢正直,更有母亲的善良坚韧,他深感母亲的不易,暗暗发誓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分担母亲的重担,给她一个安稳幸福的晚年。 李发英看着儿子迎娶媳妇,又抱上了可爱的小孙子,眼角噙着幸福的泪花,她感慨万千:这一刻,她的付出终于开花结果,这个曾经残缺的家,又重新变得完整而温暖。 尽管生活的苦难没有击垮李发英,岁月的刻痕却爬上了她的额角,如今的她已是满头银丝,皱纹密布,但眼神依旧坚毅而温柔,她时常望着儿孙满堂的热闹景象出神,仿佛看到丈夫的身影若隐若现,她知道,陶荣华虽然离开人世,但他的精神已经在这个家生根发芽,在后代的身上传承延续。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烈士身后·守望丨南疆烈士陶荣华的妻子:洣水河畔,山村老屋的守望
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的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
一桐评这个去
2024-10-11 12:47:56
0
阅读: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