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不料瑞典医学家安德森见状快步跑去,单膝下跪为她举了30分钟话筒,期间一动未动,因为他明白青蒿素对这个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握着沉甸甸的奖杯,目光却扫视着台下。 她本该是全场的焦点,但此时却有些心不在焉,因为,她发现话筒线不够长,自己无法走到台边,只能紧紧地站在原地,声音却有些微弱。 就在此时,一位穿着笔挺西装的瑞典医学专家安德森,快步走到台前,单膝跪地,举起话筒,为她稳稳地托了30分钟。 这一幕,让现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安德森的身上,大家都在猜测,这位专家为何会做出如此举动? 其实,安德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深知青蒿素对世界的意义。 青蒿素,这种从中国传统草药青蒿中提取的药物,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它不仅改变了人类对抗疟疾的历史,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巨大潜力。 你可能不知道疟疾是什么,但你一定听说过屠呦呦和青蒿素,一个是年过半百才被世界认识的中国女科学家,一个是改写了人类抗疟历史的“东方神药”,这俩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字,却因为一段传奇般的经历,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故事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那时,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尤其是在亚非拉地区,简直就是死神镰刀下的亡魂梦魇。 当时,咱们国家也没躲过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启动了“523项目”,集结了全国的科研力量,誓要攻克这个难关。 屠呦呦,一个从中医典籍中汲取智慧的女药学家,就在这时登场了。 她一头扎进了浩瀚的古籍堆里,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探索,终于,在一本名为《肘后备急方》的古书中,屠呦呦找到了灵感:青蒿,一种不起眼的植物,或许隐藏着对抗疟疾的关键。 你别说,这中医典籍里记载的东西还真有点东西,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经过几百次的实验,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了高纯度的青蒿素。 这玩意儿,高效、速效、低毒,对各种类型的疟疾,尤其是那些已经产生抗药性的“顽固分子”,效果都特别好,简直就是为疟疾量身定制的克星。 青蒿素的横空出世,直接把人类抗疟斗争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看这东西这么牛,立马把它列为了全球抗疟的首选药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 而中国,作为青蒿素的诞生地,自然也是不遗余力地参与到这场全球抗疟的战斗中,咱们不仅给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提供青蒿素药物,还帮助他们培养抗疟技术人才,甚至出资帮他们建疟疾防治中心。 中国在抗疟这件事上,是真心实意地想帮兄弟国家一把,就拿治疗重症疟疾的注射用青蒿琥酯来说吧,这药可是经过了WHO的认证,在非洲那可是家喻户晓的“救命药”,中国生产的青蒿琥酯,为无数非洲人带去了生的希望。 2015年,诺贝尔奖委员会终于注意到了这位来自东方的“疟疾终结者”,将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屠呦呦。 要知道,这是咱们国家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可是相当长脸的事儿! 但她站上台后,因为线太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当时的安德森作为一名医学专家,他深知青蒿素的价值,他也看到了屠呦呦为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他才会毫不犹豫地为她举起话筒,还托了30分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她的敬意。 在安德森的帮助下,屠呦呦完成了她的诺奖演讲,她的声音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中,也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画面,不仅是两位科学家的惺惺相惜,更是对科学精神的致敬,它告诉我们,科学的价值在于它能改变世界,而科学精神则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 而屠呦呦的获奖,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荣誉,更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正名。 谁说中医都是“玄学”?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完美案例。 屠呦呦的故事告诉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都是宝贝,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去传承,就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当然,屠呦呦的成功也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没有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广,没有各国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蒿素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所以说,在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时,合作才是王道。 总而言之,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中医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未来,中医药必将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对此,各位看官们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关注,点赞,转发,谢谢! (信息来源:掌上医讯)
10年前,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不料瑞典医学家安
奇希谈趣
2024-10-16 16:31: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