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美国人造原子弹,可在她的墓碑上却刻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吴健雄,一个在美

绮南爱历史 2024-10-21 19:01:11

她为美国人造原子弹,可在她的墓碑上却刻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吴健雄,一个在美国科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却在她的墓碑上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道尽了她一生的坚守与情感。 这位为美国原子弹研发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走到人生尽头时,选择了这样一句话:“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参考信源:“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澎湃新闻 2021-02-22) 吴健雄,1912年出生在江苏太仓一个书香世家。那时的中国正是动荡的年代,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然而,吴健雄的家庭却有着一种罕见的开明思想。 她的父亲吴仲裔,是个主张男女平等的教育家,他创办了女子学校,鼓励自己的女儿去读书,甚至还给她取了个阳刚味十足的名字“健雄”,意在让女儿也能像男儿一样,坚强勇敢。 吴健雄从小就是个爱学习的好苗子,学习成绩一骑绝尘,不管是数学还是物理,都能轻松拿下第一名。 可是,那会儿的社会风气还很传统,女子要上学深造可不是什么稀松平常的事,尤其是在她那个年代,很多女孩子一生都没有走进过校园,更别提成为什么科学家了。 然而,吴健雄的父亲坚持认为,女儿应该有跟男孩一样的受教育权利,甚至他还亲自把女儿送到了苏州去读书。这个决定,改变了吴健雄的一生。 1929年,吴健雄考入了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成为物理系的一名学生。 她的求学路上,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遇到了像胡适这样对她影响至深的老师。 那个年代,科学研究在中国还属于新兴领域,但吴健雄早早地就展现出了她过人的天赋,尤其在物理研究方面,更是毫不含糊。 1936年,吴健雄带着父亲的期望,乘船前往美国继续深造,正式踏上了她的科研之路。 彼时的美国,正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她本来计划去密歇根大学读博士,可巧不巧,她在到达后得知,密歇根大学不允许女性从正门进入学生会。 随后,她投向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一决定,注定了她日后在科学领域的传奇成就。 在伯克利,吴健雄遇见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两个人。 其一,是她的丈夫袁家骝; 其二,是她的恩师、诺贝尔奖得主赛格瑞。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吴健雄如鱼得水,在美国的第三年就加入了赛格瑞教授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探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的实验。 这项事业在原子弹工程“曼哈顿”计划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曼哈顿计划”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秘密研发原子弹的工程,为了这个工程,美国集合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目标是尽快制造出原子弹,改变战争局势。 作为一名华裔女性科学家,吴健雄在这个几乎完全由男性统治的科学界展现出了极高的科研天赋,并最终凭借出色的实验能力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然而,正是她的这份科研贡献,让她站在了身份认同的十字路口。 吴健雄为美国制造出原子弹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点毋庸置疑。在美国,她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被誉为“核物理女王”。 她是美国物理学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这一成就无疑将她推上了科研界的顶峰。 然而,尽管她在美国的科研舞台上光芒万丈,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身份。 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认同,更是她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归属。 她的这一份深情,不仅体现在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上,也体现在她对祖国科研事业的支持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健雄不止一次尝试回国,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她与中国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保持密切的联系,帮助他们证明“宇称守恒定律”在β衰变过程中不成立。李政道和杨振宁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学奖。 吴健雄始终希望自己能够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哪怕身处美国,她也始终心系故土。 对于吴健雄来说,科学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但文化和身份却是根深蒂固的。 从1973年,吴健雄每年都会回国访问和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 1997年,吴健雄与世长辞,享年85岁。她的去世让全世界的科学界为之震动。 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是她的墓碑上刻下的那一句话:“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这短短的一句话,饱含了吴健雄一生的情感与坚守。她用行动证明了科学无国界,但情感与身份却深深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中。这不仅仅是对她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她内心深处情感的最真实表达。

0 阅读:50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