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个很大的问题:无休止的肢解和分析文章,而问题的答案往往被框定为一种。

赵广宇探微一二六五 2024-10-28 10:08:09

语文教学一个很大的问题:无休止的肢解和分析文章,而问题的答案往往被框定为一种。 语文老师习惯用追问的方式来解读课文,非要刨根问底地去追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又是在何种背景下创作的,是怎样开篇、怎样布局、怎样结尾的,文章中的某些语言又具备什么样的含义等等。 诚然,语文教学的确需要追问,需要思考,更需要品读。可是,这种近似于“刨老根”的追问和分析,究竟具有多大的必要性呢? 我们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语文教学里,除了费尽心机地搞这些“刨老根”式的追问和分析,难道就没有更为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做吗? 我坚定地认为是有的,那便是“读”。 “读”,是在读中感悟,是让读者沉浸在文字所营造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读”,是在读中领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寄托。 “读”,也是在读中意会,心领神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 更重要的是,“读”能让读者在读中产生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共鸣,这是一种源自情感深处的碰撞、交融。 我们常常说,写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 很多时候,作者或许只是凭借着内心的冲动和灵感,将情感和思想倾注于笔端,他们可能都未曾料到自己写的文章竟然会被赋予那么多额外的韵意。 而我们却绞尽脑汁、无中生有地弄出一些所谓的韵意,这难道不是有点荒唐和可笑吗? 语文教学不应过度执着于深挖那些或许并不存在的东西,而应回归到最本真的“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文字的魅力,去感受文字的美好,文章意蕴的美好。

0 阅读:1
赵广宇探微一二六五

赵广宇探微一二六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