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15日,山西左权县,陈锡联对党史办的同志说:“写党史的时候,不要把我写进去,要写辽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八路军一起斗争的事迹。 (来源:巾帼红安:【红色家风】第七期·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陈锡联) 陈锡联小时候过得很难,活在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日子很苦。 1915年,他出生在湖北红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太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爸爸,八岁就只能去给地主放牛了。 1928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改变着古老的中国。 年仅13岁的陈锡联担任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与打土豪、斗劣绅,懵懂的少年心中,一颗革命的种子开始萌芽。 陈锡联在1929年加入了陂安南游击队,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革命之旅。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无数像陈锡联一样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 加入红军后,陈锡联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和军事技能。 他曾浴血奋战于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经多次生死搏斗。 无数次的枪林弹雨让他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和伟大。 陈锡联在抗战期间表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指挥能力。 1937年,他率领八路军129师769团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这一战,让陈锡联的名字响彻全国,也让他的家人得知他还活着。 在后来的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和百团大战中,陈锡联都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陈锡联在刘邓大军里一直是出了名的猛将,解放战争时尤其厉害。 他带领部队抢渡淮河,成功解放了河南西部九个县,这为宛西地区的作战打开了局面。 他带领部队在豫北战役中,武器装备不如敌人,却奇迹般地全歼了国民党第2快速纵队,还把司令官孙殿英抓获了。 在渡江战役中,他率先突破江防,歼灭宋希濂集团,解放重庆,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建立后,陈锡联负责解放军炮兵部队。 他深知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性,致力于炮兵和导弹部队的建设。 他带领团队编制了炮兵发展蓝图,推动了火炮和导弹的技术进步和装备更新换代,为中国炮兵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还亲自率领专家组深入戈壁荒漠进行导弹实验,为我国导弹部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身居高位,陈锡联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他家里的装修好多年没动过,家具也老旧了很久。 这把藤椅陪伴家人几十年了,弄坏了一个地方就用绳子捆扎一下,还能继续用。 他做事很正直,也要求身边的人同样,是真正的模範党员。 陈锡联的革命生涯,也是一部与家人聚少离多的辛酸史。 13岁那年,为了参加红军,他趁着母亲熟睡之际,解开系在两人手腕上的麻绳,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 这一走,就是十几年。 抗战时期,陈锡联夜袭阳明堡的消息传遍全国,他的家人也因此得知他还活着。 陈锡联收到母亲的来信,激动万分。 这封信,他一直珍藏在贴身口袋里,成为他思念亲人的慰藉。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终于有机会将母亲接到身边。 然而,母亲却因思念家乡,不久后又回到了红安。 听说母亲病危了,陈锡联赶紧赶回了老家。他最终还是见到了母亲最后一面。 44年后,陈锡联再次回到家乡,在母亲坟前,他老泪纵横,倾诉着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 这感人肺腑的一幕,展现了陈锡联深沉的孝心和对家乡的眷恋。 陈锡联的子女也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 *陈家的两个儿子,陈再强和陈再文,都选择参军服务祖国的国防。 不幸的是,陈再文在执行飞行任务时牺牲,陈锡联强忍悲痛,展现了一位老革命家的坚强意志。 陈锡联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像一部精彩的历史剧,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迁。 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开国上将,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经历,不仅仅是自己努力拼搏的历程,更是中国革命的精彩故事。 他身上的忠诚、勇敢、坚韧和奉献,一直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敬佩的品质。 它记录了那个年代的苦难与辉煌,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壮丽史诗。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学习陈锡联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3年11月15日,山西左权县,陈锡联对党史办的同志说:“写党史的时候,不要
麒阁天下事
2024-10-31 18:41:36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