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都死了就不用签!”广东湛江一小学老师怒怼学生 “全家都死了就不用签!”面对学生的询问,老师怒不可遏。 如此不和谐画面,发生在广东湛江一小学的教室里。据报道,当时老师让学生把《安全责任书》带回家让家长签字,当有的学生询问老师签字细节时,冷不丁遭到老师略显恶毒的回怼。 很难想象,如此粗俗的语言,竟然出自“人类灵魂工程师”之口!你可能会认为,全国如此庞大的教师数量,难免混进来一些滥竽充数者。 现实却恰恰相反,这位老师在学校的风评却相当不错!“这位老师责任心强,积极肯干,只是一时失言……”面对舆论的发酵,学校如此回应。 难道是学校有意包庇吗?当然不是,那么如此表里不一的反差又该如何解释呢? 如果你熟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状况,那么就不难理解这种反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崭新的座椅、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在学校里已变得司空见惯。然而,与教学设施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绝大多数地区,教育思想几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 “严师出高徒”,就一直是学校、社会甚至包括学生家长对老师评价的立足点。具体来说,老师有没有义务加课,有没有布置更多的作业,有没有占用其他副科(经常受伤的是体育课),有没有让学生感到恐惧……就成了评价老师的基本刻度。如果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就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倘若在这些的基础上学生的分数大幅度上升,那绝对会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在这种评价体系的指引下,学生更像是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老师按照一定的参数对学生进行剪裁、打磨,直到打造出合格的产品。一个好学生的自我“修养”应该是无条件迎合老师,而不是疑惑、质疑甚至唱反调。 在此背景下,学生就成了微不足道的人,很难获得基本的尊重。 回过头来看前文提到的事件,一切都说得通了。那位老师一定是一位严师,甚至可能是所谓的先进工作者。至于一时失言,如果你了解心理学,知道弗洛伊德,就明白失言反而是潜意识里最真实的想法。这佐证了学生在老师心里的微不足道地位。 如果教育从业者依然我行我素,抱残守缺,那将是给孩子的未来埋下隐忧。 就拿事件中被怼的学生来说,在类似的氛围下,他的大脑里会慢慢形成这样一个认知:询问是不对的,质疑更是大逆不道,我应该按照指示,绝对服从。 若干年后,该学生可能也会成为合格的产品——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是,多年的习惯,已经让被动服从深入他的骨髓。毕业之后,迎接他的,是提倡创新、向高科技转型的社会。很难想象,多年来一直被动服从寒窗苦读的他,又能有多少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