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我会复活的!”,1967年,74岁的美国富豪詹姆斯·贝德福不甘心死去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02 23:47:03

“50年后,我会复活的!”,1967年,74岁的美国富豪詹姆斯·贝德福不甘心死去,决定将自己冷冻50年,本该2017年复活的他,现在怎么样了?   詹姆斯·贝德福被诊断出胃癌后。病魔的侵袭使他感到无助。   詹姆斯对冷冻技术的兴趣始于一本名为《永生的期盼》的书籍,书中提出通过冷冻技术暂停人体生命过程。   被这一理念吸引,詹姆斯接触了两位对此技术同样充满热情的科学家——罗伯特·埃延格和助手罗伯特·尼尔森。   他们共同探索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   经过详尽的准备和研究,1967年,詹姆斯决定将自己的身体冷冻。   科学家团队对他进行了全面的体检。   接着,他们使用冷水和冷空气降低其体温,逐步准备其身体进入冷冻状态。   此后,詹姆斯的血液被抽出,替换为二甲基亚砜,一种有效的防腐剂,防止细胞在超低温下破裂。   最终,詹姆斯的遗体被密封在特制的保鲜膜中,并被放置在一个预先准备好的冷冻舱中,该舱内充满了液氮,温度维持在零下196摄氏度。   冷冻过程完成后,詹姆斯的身体被安置在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由一支由医生和科学家组成的团队进行监管。   这个团队不仅负责维护冷冻舱的运作,还定期检查设备的性能。   人类对永生的追求似乎是一个永不衰减的主题。   冷冻技术的探索始于20世纪中叶,但直到2015年,这项技术才因为杜虹的案例而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   杜虹是《三体》一书的编审,她在得知自己罹患晚期胰腺癌后,选择了将自己的大脑冷冻,成为中国第一例接受此技术的个体。   杜虹的女儿后来联系了一家美国的冷冻机构,同样也是处理詹姆斯遗体的团队。   詹姆斯在五十年前因疾病去世,他的身体被保存在冷冻罐中,原计划在2017年尝试复活。   然而,技术上的挑战,包括如何安全解冻及如何治疗其癌症,迟迟未有突破。   在泰国,一个名为艾因兹的两岁女孩因脑癌末期同样选择了人体冷冻。   她是目前全球最年幼的一例。   艾因兹的父亲是一位科学家,希望未来科技的发展能够治愈她的病症。   尽管人体冷冻技术至今尚未在复活方面取得突破,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选择这项技术。   据报道,目前已有400多人接受了冷冻,还有3000多人正在排队等待。   然而,科学家对人体冷冻技术的可行性依旧持保留态度。   一方面,目前尚无法确保解冻后人体不会受到不可逆损伤;   另一方面,即便将来技术足以复活人体,复活后的生命质量、法律伦理问题也是难以预测的。   对应医疗结构也在不断发展。   1976年,全球首家专业机构CI在美国成立。   此机构不断研究和改进冷冻技术,至2015年,已成功冷冻超过一百名志愿者。   尽管如此,成功解冻并复活的案例仍未出现。   紧随其后,1972年,第二家冷冻机构Alcor基金会成立,要求每位志愿者支付至少20万美元的费用。   此机构同样采用先进的冷冻技术,包括特殊化学溶液和纳米材料,保护细胞免受冻害。   2005年,KrioRus机构成立,以较低的费用吸引了更多试验者。   中国也不甘落后,在2017年建立了首个国内的人体冷冻机构,坐落于山东生命科学院。   在2017年,世界首次目睹了一例冷冻人类尝试解冻的事件。   在此之前,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已大幅延长,但长生不老仍然是一个未能达到的梦想。   在医学界,冷冻技术被视为一种可能的桥梁。   到了2017年,当科学家们准备解冻另一名志愿者时,这位志愿者的家属突然要求停止解冻过程。   在解冻初期,专家团队发现解冻过程中存在不可预见的技术难题。   这名被冷冻的人体在解冻中途出现了生命体征的严重损害。   在此基础上,医疗团队和科学家们对冷冻技术进行了重新评估。   他们发现,尽管理论上可行,冷冻技术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着细胞破裂和其他生物学问题。   经过评估,该志愿者重新进入冷冻状态。   此外,这次事件还引起了关于冷冻技术可持续性的讨论。   尽管有志愿者如詹姆斯·贝德福和其他人的参与,他们的维护费用未能足够,部分志愿者的冷冻状态无法长期维持。   参考文献:[1]潘虹,陈晓阳.从中国首例人体冷冻试验再看生死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8):998-1001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