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用命背回来的,整整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啊!”1976年一位农村老汉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看着里边陈列着的文物老汉内心有着说不完的感慨,一个老式手摇发电机的出现让老汉泪流满面,他想要伸手触摸时遭到了工作人员的制止。 故事的开头,要追溯到 1976 年的一个秋日,阳光温柔地洒在北京的街头。一位步履蹒跚、满头白发的农村老汉,缓缓走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他的名字叫谢宝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沧桑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这个画面,就像一幅凝重的历史画卷,缓缓在我们眼前展开。 谢宝金的生活原本平淡无奇,他只是在江西省于都县的铁山垅钨矿默默工作的一名普通工人。然而,1932 年的一天,他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 当时,毛泽民注意到了这个拥有出众力量和勤奋态度的工人,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小谢,你有没有兴趣加入红军?”谢宝金愣了一下,随即坚定地点了点头。就是这个简单的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的红军,现代化装备严重不足,情报传递设备更是稀缺。毛主席亲自组建了一支精英小分队,而谢宝金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他们肩负着保护红军唯一通讯设备——一台手摇式发电机的重任。 毛主席郑重地对他们说:“这台发电机是我们的生命线,一定要保护好它。”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谢宝金的心里。 接下来的长征途中,谢宝金和战友们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他们穿越崇山峻岭,跋涉过泥泞的草地,时刻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在那漫长而艰苦的征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有一次,他们遭遇了敌机的轰炸,战友们纷纷倒下。但谢宝金硬是咬紧牙关,扛着沉重的发电机,拼命冲出了危险区。 那是怎样的一种坚定和勇敢啊!最终,只有他和另外两人幸存下来。他们用生命捍卫了这台发电机,捍卫了红军的“生命线”。 长征结束后,谢宝金带着发电机安全抵达延安。他继续在军队中服役,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后来,他还成为了当地合作社的主任。他的家庭也全身心地支持革命事业,儿子们纷纷加入军队,其中一个不幸牺牲。 儿子牺牲的那天,谢宝金站在战场上,泪水模糊了双眼。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比个人的悲痛更重要,依然坚守岗位。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令人动容。 晚年的谢宝金因病前往北京治疗,在途经军事博物馆时,他看到了那台曾经由他保护的手摇发电机。 一瞬间,往昔的种种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泪流满面。他走上前去,轻轻抚摸着发电机,就像在与一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倾诉。 “老伙计,你还记得我吗?”谢宝金低声说道,声音虽微弱,却饱含深情。周围的人被他的情绪感染,纷纷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着这位老人的讲述。 谢宝金向发电机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都沉浸在他对过往岁月的敬意和怀念之中。 回到家乡后,谢宝金用自己的积蓄建了一幢房子。但为了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他毫不犹豫地将新居捐献出来,自己则搬进了一座更旧的房子。 尽管生活清贫,但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在他心中,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学习。 谢宝金的故事,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材。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忠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挺身而出,不畏艰难险阻,为了心中的信念,勇往直前。 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像谢宝金这样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享受着前人奋斗的成果。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一切的英雄们。 让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我看来,谢宝金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的英勇传奇,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志士的缩影。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勇往直前。他们的奉献和忠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谢宝金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忠诚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什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热爱。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希望谢宝金的故事能给大家带来感动和力量,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共创美好未来! #历史开讲#
“这是我用命背回来的,整整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啊!”1976年一位农村老汉来到中国人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2024-11-08 22:56:51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