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公司为了节省成本,降低企业风险都实行劳务派遣制度。 最近跟朋友吃饭,聊起职场,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好多公司,不管大小,都喜欢用劳务派遣。 说白了,就是你虽然每天在这个公司上班,打卡、开会、干活,但实际上你跟这个公司并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你名义上是另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的人。 朋友小A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干了三年,兢兢业业,结果裁员第一个就找到了他,理由很简单,他是劳务派遣,裁掉成本最低。 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例子,一个远房亲戚在一家国企做行政,一做就是五年,工作认真负责,但因为是劳务派遣,工资比正式员工低了将近30%,更别提什么年终奖、福利待遇了,简直是天壤之别。 同工不同酬,说的就是他们。 网上也经常看到类似的吐槽,有人说自己在一家公司干了七年,从青春干到中年,结果还是个“临时工”,连个五险一金都交不全,想想都心酸。 这种劳务派遣制度,到底是谁发明的? 又是怎么通过国家审定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说为了企业降低用工成本,那是不是有点太不顾及员工的感受了? 说到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不能建立在损害员工利益的基础上。 毕竟,员工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6万人,其中有多少是劳务派遣,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字绝对不小。 一些行业,比如制造业、服务业,劳务派遣的比例更高。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企业需要灵活的用工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劳动者需要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保障生活。 劳务派遣制度,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有人说,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国际惯例。 这话没错,但国际惯例并不意味着就是合理的。 欧美国家也有劳务派遣,但他们的法律法规更加健全,对劳务派遣员工的权益保护也更加到位。 反观我们,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也还有待加强,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钻空子,利用劳务派遣制度来规避用工责任,损害员工利益。 我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劳务派遣工在工作中受伤,结果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互相推诿,都不愿意承担责任,最后这个员工只能自己承担医疗费用,真是让人气愤。 这种事情,想想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难道劳动者的权益就这么不值钱吗?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劳务派遣制度本身并非一无是处。 对于一些短期性、季节性的工作,劳务派遣确实可以提供一定的灵活性。 但问题在于,现在很多企业滥用劳务派遣制度,把一些长期性的、核心岗位也用劳务派遣来填充,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正式工”变成了“临时工”,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职业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前段时间,人社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 完善求职用工服务的意见》,其中也提到了要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让劳务派遣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成为企业规避责任的工具。 归根结底,劳务派遣制度的利弊,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如果能够合理规范,它可以成为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桥梁;如果滥用,则会成为损害劳动者权益的陷阱。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劳务派遣市场。 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让任何一个劳动者感到被边缘化,被忽视。 大家辛辛苦苦工作,不就是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