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陶勇“瞒天过海”,用鱼雷艇击沉敌舰,把蒋介石气得住院。 1947年,蒋介石集中重兵进攻山东。 他的军队力量达到了约45万。 蒋军的战术强调运动战。 1947年4月初,蒋介石指挥的主力部队从临沂一线向鲁中的蒙阴地区发起进攻。 面对强敌,我军采取了分散的战略,主力部队在胶济线附近不断调动,当地群众,尤其是翻身农民,积极支援部队,担架队和运输队的。 沂蒙山地形复杂,山路崎岖,敌人空中侦察虽多,却难以捕捉我军的动向。 华东野战军的各路部队会悄无声息地在山间穿梭,迅速调整阵地。 而蒋军的庞大装备,在山间的公路上移动时反而成为负担。 4月26日,我军在泰安发动反击,成功歼灭了敌人整编七十二师。 这一战的胜利,蒋军指挥官王敬久手忙脚乱。 与此同时,我军又攻占了宁阳,摧毁了敌吴化文部队的一部分力量。 正面作战的压力让敌人陷入被动,四月末,敌人前线的两翼逐渐暴露出缺口。 虽然七十四师在蒙阴东南的孟良崮地区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面对我军的伏击,七十四师却被彻底歼灭。 蒋介石不甘失败,再次整顿兵力。 6月25日,蒋介石再次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进攻,调集了32个旅、24万人,将我军压迫至胶东狭小区域。 蒋军选择了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术。 然而,我军深知,只有通过外线作战,才能有效消耗敌人。 华东野战军果断选择了敌人防守相对薄弱的鲁南地区进行突破。 6月23日,部队轻装快速前进,绕过敌人的强防线,成功进入费县周边。 费县的城墙厚重,守军精锐。 经过两天的猛烈攻击,我军最终突破了费县外围防线,解放了周边地区。 随后的几天中,城墙受损的地方难以突破。 7月7日,我军再度发动总攻,最终成功摧毁了敌人的防线,彻底解放费县。 此次战斗,我军歼灭了敌整编五十九师三十八旅,俘虏了5000余人。 蒋介石急忙调回了七个整编师。 然而,华东野战军前委已经看到了机会,决定调整战术,集中兵力再次打击敌人。 我军一纵和四纵先后进入鲁南地区,面对敌人两个整编师的夹击,我军果断撤出滕县,转向东南的临沂。 此时,敌军的步伐紧跟其后。 连日暴雨使沂河水位猛涨。 敌军察觉到我军的动向,立即调动大批兵力企图将我军困于沂河之畔。 此时,华东野战军一方面留下部分部队继续牵制敌人,另一方面主力部队趁敌不备,迅速调头向西,跨过津浦线,突破鲁南封锁。 地势平坦的鲁南地区,行进更加困难。 敌军以为我军被困于沂河和微山湖之间,便集结了七个整编师。 面对困境,战士们忍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 前线不断遭遇敌军的围攻,行军中的困难不仅来自敌军的进攻,战士们已经连续数天行军,鞋子早已磨破,背包里的物资也早已发霉。 战士们拼尽全力,与敌人展开拉锯战。 每当敌军逼近,我军便进行反击。 即便如此,部队缺乏粮食,伤员未得到及时救治,战士们常常是从地里刨出一些野菜,甚至杀死战马作为食物。 炊事员还要在敌人紧追不舍的情况下,随时放下锅碗,与战士一起抵抗敌军的进攻。 部队穿越了津浦路上的沙河时,敌军迅速赶到。 我军,分批通过。 经过三天三夜艰难行军,部队终于抵达梁河。 渡过梁河后,十二师的战士们虽然疲惫不堪。 十二师的顺利渡过梁河后,仅用三小时便成功占领了凫山。 然而,由于降水不断,地势低洼,河沟和水荡遍布,经过多次侦察,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往济宁渡口的小路。 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水中。 行军至泗河时,渡口的唯一小桥无法容纳数万人的一举渡河。 就在这时,部队发现了一条暗桥,尽管水淹至脖部,但大家依然能够勉强通过。 经过艰难渡水,部队终于突破泗河,甩开了敌人的追击,进入鲁西南地区。 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之后,尤其是在1950年代初,蒋军的海军力量仍然占据优势。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蒋介石指挥的“太平”号护卫舰,经常在温州湾、台州湾等地出没。 “太平”号排水量达到1430吨,装备有强大的火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尚处于建设之中,装备有限。 毛泽东在接到关于台湾海军扰乱东南沿海的情报后,决定主动出击。 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陶勇在收到指令后,彭德清提出的“伏击战术”一度被陶勇认为是不可靠,但随着讨论的深入,陶勇逐渐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克敌制胜的战术。 鱼雷艇的小巧灵活,使其能够在敌方雷达的监视下悄然接近目标。 最终,华东海军决定采取这一创新战术,组建一个专门的指挥部。 陶勇指挥的四艘鱼雷快艇悄然出动,每艘鱼雷艇配备的鱼雷精准无误,鱼雷的爆炸在“太平”号舰体上炸开了巨大的裂缝,敌舰受创严重,最终沉没。 参考文献:[1]汪幸福.国民党逃台上将桂永清突死之谜[J].名人传记,2012(6):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