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即将乘飞机离开大陆的于右任老先生,他深情的望着地面。   在苏联居住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21 14:51:03

1949年,即将乘飞机离开大陆的于右任老先生,他深情的望着地面。   在苏联居住期间,于右任的女婿屈武与周恩来建立了联系。   屈武回国后,通过周恩来的劝导,于右任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对共产党的看法。   这段时间里,周恩来详细解释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于右任对国民党在皖南事变中的做法感到极度愤怒。   他对国民党内部的这种顽固派行为保持了批评态度,但又未能公开反对。   在1949年,周恩来特地向于右任发送了指导,建议他等待南京解放之后,再加入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于右任被国民党特务控制,未能如愿以偿。   在南京即将解放之际,于右任被迫离开了南京。   他被带往台湾,与大陆隔绝。   1964年,于右任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   老部下杨亮功来探望他,于右任在无法言语的情况下,尝试用手势传达他的意思。   尽管杨亮功提出暂时离开,等待于右任稍有恢复,但于右任几日后便辞世,遗体被安葬于台湾淡水镇的高山之上。   回溯至1949年,原本对国民党及蒋介石失望的他,曾一度打算辞去监察院院长职务,但在蒋介石的强烈请求下,他留了下来。   当时,中共领导人周恩来通过其女婿屈武向于右任传话,希望他在南京不要有任何行动。   但未料到国民党会提前一步将他送往台湾。   抵达台湾后,由于与共产党的旧日交往,他与蒋介石的关系逐渐疏远。   他居住在一间小宅子内,生活节俭。   于右任经常资助求助者,他的经济状况紧张。   1962年,于右任面对春节的开销感到极大压力,他的日记中多次反映出对经济的忧虑。   于右任的晚年常在书房中独坐,生活中的访客寥寥无几。   他的住所小径因年久失修,长满青苔,每次行走都需格外小心。   在医院住院期间,于右任稍有好转,就坚持要求出院。   他在日记中提到,由于开支过大,他感到难以为继。   于右任与高仲林的相识发生在1898年的陕西,当时正值饥荒。   年轻的于右任负责管理救济粥场,而高仲林每日带领两位无依老人来到粥场,自己却从未取粥。   这种行为深深打动了于右任,促使他通过媒人提出婚事,不久后两人便结为连理。   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袭使北京陷落,慈禧与光绪帝逃至西安,于右任所在的学校也因此受影响,他与高仲林不得不回到三原老家。   回乡后,于右任开始撰写反映时政的文章,触怒清廷而被迫东躲西藏。   在此期间,高仲林在家中独自照顾老人与女儿。   与丈夫分离多年后,1949年,国共内战后,于右任被迫赴台,他身穿高仲林制作的布鞋与布袜。   于右任始终未能忘怀家人。   1958年,逢其与高仲林结婚六十周年之际,他用心书写诗句以寄托哀思。   到了1961年,高仲林即将迎来八十大寿,于右任因无法回大陆与老伴团聚。   他通过香港友人吴季玉向周恩来总理反映此情况,周总理特地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寿宴。   每逢重大家庭纪念日,他总是会翻出那双保存良久的布鞋和袜子。   1963年,吴季玉在台湾被暗杀的噩耗传来,于右任痛不欲生。   于右任晚年在经济困境下,始终未能及时接受医疗。   疾病缠身三周后,他方才入院,在医院中,他多次尝试起草遗嘱,但言语似乎无法承载深情,未能完成遗嘱的书写。   于右任曾通过简单的手势表达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中国。   遗憾的是,于右任未能再次踏足大陆,也未能实现其归葬故土的夙愿。   于中令是于右任的三子,他于1963年赴美留学,成为了一位计算机专家。   于右任书法上对不同书体的驾驭能力,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不仅精通魏碑、行书、楷书,还因其实用而美观的标准草书而被后世铭记。   对于于中令而言,他从十余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书法,那时他们已移居台湾。   于右任经常用浓郁的陕西方言向他讲述家乡的故事。   于右任要求他每晚在家中的大书桌上练习写字达一小时,这段时间他感到自己的技艺未能达到父亲的水平。   于右任在社会中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无论是政界要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极力求得他的墨宝。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于中令来到北京,与不同年龄层的书法爱好者交流,参与了《于右任书法全集》的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1]刘军平,施星宇.于右任监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北方论丛,2024(5):50-6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