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接到新婚丈夫牺牲在老山战场噩耗时,谢玉花毫不犹豫改嫁大伯哥。被停发烈士家属抚恤金,30年后她泪洒烈士陵园。 1984年,谢玉花和王长献的婚礼刚刚结束不久,却接到了来自部队的急电。 丈夫离去后,谢玉花开始忙碌地照顾家庭。 然而,几个月后,谢玉花接到部队的通知,要她前往部队一趟。 抵达部队后,她面对的却是丈夫的遗物。 此时,她才得知,王长献在战争中英勇牺牲。 1984年5月,部队接到任务,要夺回被越南占领的八里河东山诸高地。 越军早已在山顶构筑了工事。 进攻正式开始。 王长献带领一个小组前往最前沿,在前进过程中,他们遭到了敌军炮火压制。 王长献所在的小组受到了重创,一颗炮弹将他击中,他英勇牺牲,年仅22岁。 八里河东山最终被我军全歼,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 他被追授三等功。 接到丈夫牺牲的消息后,谢玉花试图用安眠药来逃避痛苦。 然而,在部队领导的帮助下,谢玉花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在病床上恢复时,谢玉花得到了丈夫临终前的遗书。 王长献写道,如果自己这次牺牲,就希望妻子能照顾好自己。 部队领导提出要为她安排工作,邀请她留下来为部队服务。 留下来,依托部队的保障,享受烈属待遇,或许能带来一份稳定的生活。 然而,家中的支柱倒塌,年迈的公婆因悲痛过度,身体状况恶化; 大哥精神有疾,无法自理;小姑子才19岁,小叔子更是年幼,只有16岁。 她决定,回到家中。 她每天为家人准备早饭,之后与小姑子一同下地干活。 也有一些人对她做出了冷嘲热讽。 谢玉花决定嫁给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哥王绍。 王绍虽然年纪较轻,但他的疾病让他无法从事任何体力劳动。 谢玉花深知,选择嫁给他意味着自己将失去烈士抚恤金。 她的第二次婚姻并未举办任何形式的庆典,只有家人围坐一起吃顿饭。 随着小姑子的婚礼和公婆的相继去世,然而,小叔子患上了肝炎。 为了筹集医疗费,她不惜卖血,直至小叔子恢复。 她还将自己多年来攒下的钱拿出来,为小叔子举办了一场婚礼。 在大儿子长大后,他娶了媳妇,但不久后媳妇生下一个女儿后悄然离开。 即使生活极为困顿,谢玉花依然没有向困难低头。 她替丈夫尽孝,替家庭尽责。 2014年,王长献牺牲已整整30年。 谢玉花已年迈,那一年,她收到了老战友金玉昌和他的夫人的邀请,参加长献战友组织的祭奠活动。 她扑倒在墓前,失声痛哭。 尽管如此,谢玉花依然独自生活。 2017年,谢玉花终于得知她本应获得的烈士抚恤金已经被停发。 经过一番调查,民政部门决定重新给她发放烈士抚恤金。 她带着孙女搬到了麻栗坡县,靠近丈夫的墓地。 然而,心脏病、风湿病的困扰让她不得不在两年后再次返回河南老家。 刘树林与王长献,同年入伍,都是在参军后第四年仍选择继续服役的超期兵。 刘树林来自四川巴中,王长献则来自河南平顶山。 1984年5月15日的战斗,最终夺取了预定的阵地,但刘树林与王长献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刘树林家境不算富裕。 1981年入伍后,他在部队表现出色,很快被提升为副班长。 刘树林有一位未婚妻,名叫乌俊华。 刘树林牺牲后,乌俊华整日以泪洗面。 王长献结婚五天后牺牲。 两位年轻妻子决定选择留在烈士的家庭。 乌俊华嫁给了刘树林的二哥。 与谢玉花不同的是,刘树林的二哥能够从事一些劳力活,二人结合后,彼此相互扶持。 多数人在步入婚姻之初,均带着浓厚的爱情色彩。 然而,现实生活的压力浮现,家庭责任感便尤为重要。 爱情多半充满激情的色彩,而婚姻则更多地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相互扶持。 人们往往会发现,爱情虽然令人向往,但它的短暂难以成为婚姻的全部。 那些基于家庭责任的婚姻,更能抵御外部的风风雨雨。 夫妻间的关系转变为更为深厚的亲情。 这种亲情,不同于初见时的心动。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只有两个人共同面对和解决,才能让婚姻关系得以持续。 家庭责任感的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幸福感的来源。 当婚姻中的每一方都能够积极履行自己的家庭角色,更能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1]孙丹年.烈士妻子们的诉说[J].红岩春秋,2002(6):11-18
1984年,接到新婚丈夫牺牲在老山战场噩耗时,谢玉花毫不犹豫改嫁大伯哥。被停发烈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22 09:35:59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