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决定——放弃中国国籍,移居英国。为了生存,赵泰来每天

文史充点站 2024-11-16 11:57:32

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决定——放弃中国国籍,移居英国。为了生存,赵泰来每天都走上街头,捡拾垃圾,这让周围的人感到无比困惑。二十年过去,谜团终于揭晓,他背负的秘密将震撼所有人! (信息来源:光明网2021-04-19《华侨6万件文物捐国家 如今在广州默默当“义工”》) 一个废弃的英国农场,尘封的地下室,堆满了落满灰尘的瓷器、铜器、佛像…… 这不是寻宝小说,而是一个家族跨越百年的守护,一段国宝回归的传奇。 赵泰来,出生医药名门,原本享受着安逸生活,前途无量。 命运多舛,在他15岁那年父母不幸双双去世,他从豪门少爷沦落为无依无靠的孤儿。 孤身一人的赵泰来只得投靠远在港岛的姨母。姨母的关怀,犹如暗夜中的明灯,为他指明了方向。 她在生活上对他呵护备至,在学业上更是倾注全力培养。赵泰来对绘事怀有浓厚兴趣,姨母便聘请名师指导,同时还经常带领他参观美术馆,培养他的艺术品味与鉴赏力。 这些经历悄然塑造了赵泰来,为他未来的责任做好了铺垫,姨母虽风华绝代追求者络绎不绝,却始终未嫁,似乎心有隐忧。 岁月荏苒,姨母的健康日益恶化,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把赵泰来叫到床边,将一把沉重的钥匙和一个庄园的地契交到了他的手中——那是在英伦三岛的一处古旧宅邸,以及一个不能向任何人透露的秘密。 赵泰来满怀困惑与好奇踏上了探索未知的旅程,这座庄园位于荒僻之地,与外界隔绝已久,已然废弃了无数春秋。 在农场的深处,隐藏着一个秘密的入口。赵泰来推开沉重的铁门,走入地下室,眼前的景象让他瞠目结舌。 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文物古董,尽管覆盖着尘埃,却仍然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这些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来自他外曾祖父伍廷芳的丰富收藏。 伍廷芳,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外交家,首位法学博士,精通国际法律,曾辅佐李鸿章处理众多外交事务。面对国宝流失的惨状,他心如刀割。 伍廷芳深知这些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便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财富,在全球范围内搜集流失的中国文物。 虽然他“嗜好古物”的名声远播,但他总是将文物一一收藏,因为他明白这些文物的价值连城,它们都应该归于祖国的怀抱。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伍廷芳立下了一个家规:任何结婚的家庭成员都不得继续掌管这些宝藏,以杜绝贪念,保证文物得以完整传承。这同时也揭示了姨母一生未嫁的谜底。 在这个充满纷扰的世界中,赵泰来体验了一次深刻的情感碰撞。 在面对家族留下的庞大文化遗产时,他并不因之感到雀跃,反而是被一种深厚的责任心所淹没。 这些遗留的珍奇有多珍贵呢?带着几个看似普通的古瓷碗,赵泰来寻访了国内的一位专家进行鉴定。没想到,那位专家只是匆匆一瞥,便愿意以18万元的价格收购其中一个破损的碗。 后来他震惊地得知类似的珐琅彩碗在拍卖会上竟然拍出了高达1.5亿元的天价,这样的消息让他对这些文物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坚定了他守护和送还文物的决心。 回到英国后,赵泰来开启了清理和整理文物的漫长而辛苦的征程。由于文物的重要性,他无法雇佣他人,所有事情都得亲力亲为,从搬运到清洁,无一不是他独自承担。这样的工作持续了十年,整理出的文物总数达到了6万余件。 这不仅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是对毅力和耐心的巨大挑战。面对这6万多件价值不菲的文物,赵泰来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它们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他清楚地意识到,祖先们搜集这些文物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珍贵的国宝流失。 现在时机已到,这些文物应当回到它们真正的家园,将数量如此庞大的文物运回祖国并非易事。 为了确保运输过程中文物的安全,赵泰来加入了英国国籍。漫长的路途和文物的脆弱性使得包装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四处奔波,走访了伦敦的各大家具城和货运码头,搜寻合适的包装材料,甚至每天都在垃圾桶里翻找可再利用的废弃物。为了筹措足够的运输费用,他还卖掉了姨妈留给他的四栋别墅。 当他着手开始运送文物时,一些家族成员站出来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他应当将文物变现,而不是捐赠。面对这些质疑,赵泰来得到了妻子坚定不移的支持:“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在妻子的鼓励下,他不畏压力,坚决地将这些文物运回了祖国。赵泰来的这一系列行动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使命感。 他将继承家族遗产看作是一种职责,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承诺。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文物不仅是家族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它们应当属于全体中国人。 从伍廷芳到赵泰来,一家四代人,跨越百年,守护着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最终将它们送回祖国的怀抱。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一种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真谛。

0 阅读:1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