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1875年,李鸿引起了一场风波,他的冷漠态度令左宗

文史充点站 2024-11-16 11:57:33

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1875年,李鸿引起了一场风波,他的冷漠态度令左宗棠心如火焚。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啊而慈禧太后对此却显得无能为力,伸出手表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信源:(东岳观|左宗棠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网) 晚清时期,大清帝国已是江河日下,内外交困,就像一个老迈的巨人,行动迟缓,问题重重。 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是乱成一锅粥。 内部叛乱此起彼伏,外部势力虎视眈眈,这块战略要地眼看就要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 在19世纪中叶,中国新疆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动乱,原本和平的土地被叛乱之火吞噬。 一个投机者阿古柏趁新疆局势混乱之际,宣布成立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大肆侵占新疆领土。北京方面得知此消息后,朝野震动。 新疆,作为中国通向中亚的战略通道,其安危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利益。 清朝廷对于如何应对这一新疆危机,内部意见并不一致。 李鸿章所属的洋务派别主张放弃新疆,他们以国库空虚为由,认为应优先加强海防,以防备可能来自海洋的威胁,他们认为新疆是一片没有太多价值的土地。 与之对立的左宗棠则坚决主张收复新疆,他深刻认识到新疆的战略价值以及其丰富资源,强调失去新疆将等同于向侵略者敞开西北的大门。 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在朝廷上激烈交锋,最后难题落在了慈禧太后的肩上,慈禧太后本身也希望能守住新疆,但面对国库空虚的现实,筹措军费成为了一大难题。 左宗棠在朝中表达了自己的坚定决心,他深知若要保住新疆,行动必须迅速,这关乎国家的未来,不容迟疑。他公然表态:“若资金不足,我将自行解决,新疆定要收回!” 在决定自行筹措军费后,左宗棠找到了富商胡雪岩。胡雪岩受到左宗棠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全力支持西征军队,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援助。 即使慈禧太后也象征性地拨出一些款项,但对庞大的军费来说,这些只是杯水车薪。 1876年,左宗棠,已年逾花甲,毅然率领湘军从兰州出发,踏上了征程,去实现收复新疆的决心。他甚至将自己的棺材运至战场,以此表达“不成功便身死国灭”的决心。 左宗棠踏上西征之途,面临着资金匮乏、粮草不足、兵力紧张的重重困境,这位勇敢的将军没有被眼前的逆境压倒,而是运用自己的军事智慧和非凡勇气,一步步克服难关扭转颓势。 在策略布局上,他提出了“先安定北边,再扫平南境”的战术,这意味着要先北上攻占北疆,确保大后方的安稳,尔后再挥师南进,将阿古柏的军队一网打尽。 在战术实施上,左宗棠展示了极高的灵活性,巧妙运用各种战略,激发出湘军的巨大潜力。他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因此在后勤筹备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确保将士们在战场上粮草无缺。 他对搜集情报和分析敌我形势有着高度的重视,通过全面了解敌我态势,确保在每次战斗中都能占据上风。 历经一年半的奋勇抗战,左宗棠带领湘军接连攻下乌鲁木齐、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等关键城池,逼得阿古柏的军队步步为营,最终全军覆没。至1878年,新疆除伊犁外已全部回归中国版图。 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的喜讯传遍神州大地,举国欢腾。 这一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但收复失地仅是开端,如何治理新疆、加固边防才是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左宗棠深谙此理,他没有让自己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中,而是迅速展开了新疆的重建工作。在新疆,左宗棠推行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包括鼓励农耕、促进商业贸易、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等。 还从中国其他地区迁入大量汉族居民,改变了新疆的人口结构,这为新疆的长远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疆收复壮举是清朝晚期的重大事件,堪称中国历史中的一座丰碑。他的爱国情操、战略眼光、战场指挥能力和治国智慧,都是后世应当崇敬和借鉴的典范。 一生业绩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国家领土主权不容侵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一位中国人肩负的神圣使命。 我们回顾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不仅要缅怀这位民族英雄,更要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精神和开拓精神。

0 阅读:44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