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对比明治维新,清政府和日本同时开启工业化,为啥日本成功了,而清政府却失败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4-11-18 09:58:08

洋务运动对比明治维新,清政府和日本同时开启工业化,为啥日本成功了,而清政府却失败了?因为清王朝有个死穴,就是汉人强大了,满清将不复存在! 马克思主义原理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变革。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而清政府所代表的落后生产关系必将阻碍生产力发展,因为它的统治就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关系之上的。所以,生产力一旦得到解放和发展,就必然会催生出民族资产阶级,进而倒逼清政府进行生产关系变革,甚至推翻清政府。 戊戌变法就是一场倒逼出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主要目标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其实,‌满清入关之后,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统御数以亿计的汉人,说穿了就是如何扬满抑汉。可以说,扬满抑汉就是清王朝的核心祖训和政策,哪怕进入生命倒计时,慈禧和光绪等人都不忘祖训。 一是政治打压汉人,康雍乾嘴上嚷嚷“满汉一体”,实际执行却是联蒙制汉、以满御汉、以汉制汉等方针路线。 区别对待满蒙与汉人,同一职位上,满人会被赋予更高地位。官职空缺时,满人具有优先权。高级官员中,满人比例极高,70%来自满蒙贵族,以至于出现了“部院印信皆系满臣掌管”的局面。 二是思想控制,提倡理学,用更加严苛而变态的八股文取士,禁止创设书院,禁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所有提及明朝末年或蛮夷等用语的著作均被列入禁书之列。 不经官府允许开私塾者杀头,长辈不准教儿孙辈识文断字,不准私下讨论学问。据湖南石门县志记载,明末石门县有60多所私塾,顺治时期降至17所,乾隆年间仅为1所。等到道光年间,石门县有两个村字械斗,然后县衙就跑过去登记名册,但两村5000多人,仅有1人能写出自己名字。 对比历朝历代,秦汉时期的识字率大约在4%-8%,明朝识字率在10%-15%之间,这也是为啥明代小说大爆发。《清末中央教育会述论》中提到,上世纪初,清政府统计全国粗通文墨者仅为300万人,识字率不到1%。 实行文字狱,康雍乾统治期间,有记载的大型文字狱就超过150起,捕风捉影、上纲上线,动辄立斩、弃市、凌迟和灭族,无所不用其极,极大地破坏了汉人的思想文化传承。 三是严格控制汉人接触西方科学技术,尤其严控枪支火药。因为没有枪支火药,决定战争胜负的就是弓箭骑射,而这恰恰是满蒙游牧民族的强项。发展枪支火药,决定胜负的就是民间工坊,满蒙骑射将毫无优势可言。 四是军事控制,绝大部分将领都是满蒙贵族,养尊处优,等到康熙年间,满人八旗就基本废了。以至于在战场上,满人将领通常会将绿营军和汉军顶在最前面,八旗退居二线。赢了,八旗就冲上去抢功;败了,绿营和汉军就背锅。 清政府之所以开展洋务运动,主要是汉人军队既要平定太平天国,又要应对列强侵略,不得不搞军事和经济变革以增强实力,然后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但跟日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不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啥?一是为了维持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大清不可能像西方学习君主立宪。二是大清没进行土改、军改和税改等,主要靠“辛酉政变”上台的慈禧支持。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就是一场权宜之计,只是单纯的因时、因人而进行的工业化运动。一旦太平天国被平定,或者清廷与列强媾和,或者慈禧坐稳铁王座,这场运动就会面临着被废止的窘境。 有些人说,甲午战争打断了大清工业化。其实,大清工业化原本就不靠谱,就跟现在的印度工业化似的,压根就不具备工业化土壤和条件。 比如,搞工业必须解放思想,需要大量受过教育的劳动力,需要打开国门,自由贸易……但大清只想维持自身统治,压根就没啥民族大义可言。比如,甲午海战爆发之前,清政府内部有这样一种说法:“打赢战争平东洋,打输战争平北洋”。 其实,大清并不拒绝工业化,但她只想要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工业化,绝对不要英法那样都工业化,最后折腾出了法国大革命,甚至把乾隆皇帝笔友路易十六都给送上了断头台。 这就是人性,绝大多数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利益排序从来都是由小到大,先个人后集体,先小集体再大集体: 自己>家庭>组织>社会>国家>世界。所以,慈禧把爱新觉罗家族排在了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之前。 恰魔幻的是,恰恰因为爱新觉罗至死都不放权,才导致大清如此之烂,烂到没有丝毫希望。但凡它还有丁点希望,中华民族不会走到最危险的时候,就不会有如此波澜壮阔的大革命,进而催生出一个伟大的新中国。苦难如果不深重,辉煌就不会如此耀眼!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