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周总理右手摔伤,10天内必须治好,贺龙说:找郑怀贤先生。   196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18 23:01:22

1964年,周总理右手摔伤,10天内必须治好,贺龙说:找郑怀贤先生。   1963年,周恩来总理开始了他历时近两个月的非洲访问。   在埃塞俄比亚的访问过程中,周恩来与陈毅元帅一同受到热情接待。   在当地的一个农场参观时,由于连续几天的降雨,农场入口的台阶变得湿滑,周恩来在下台阶时不慎摔倒。   右手的伤势严重。   这并非周恩来第一次遭遇右臂受伤。   早在1939年,周恩来曾在延安因一次马术事故导致右臂粉碎性骨折,当时他不得不前往苏联接受治疗。   苏联医生为他提供通过手术接骨,能够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但过程漫长;   另一种则是不用开刀,采用拉展愈合肌肉的方法,但恢复后手臂活动范围有限。   周恩来选择了后者。   这次埃塞俄比亚之行后,周恩来在随后的几天里,仍然坚持完成了对索马里的访问。   尽管伤势未愈,周恩来仍然热情地与索马里的领导人握手,多次握手后,右手肿胀,疼痛难忍。   然而,他甚至没有向外界透露。   1964年2月4日,周恩来结束了非洲之行,坐上了回国的飞机。   在飞机上,他并向陈毅表示,他将尽快治疗伤势,因为紧接着他还将访问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   回到北京后,周恩来立即前往解放军301医院检查伤情。   专家会诊后认为,虽然并未骨折,但由于筋骨受到严重损伤,恢复期仍需约两个月。   然而,周恩来并没有接受传统的治疗方案。   陈毅在得知周恩来决定不进行常规治疗后,向卫生部请示。   卫生部的专家建议,试试中医骨伤治疗,或许会有意外的效果。   周恩来顿时想起了郑怀贤。   郑怀贤早年丧父母,小时候他就对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一次看到一位练武大汉使飞叉的场景。   年轻时,他以武艺作为生计,但逐渐意识到,想要真正成为一名武术大师,不仅需要掌握技巧,更需懂得如何治疗伤病。   在他初涉武术之时,曾遇到一位著名的武术大师魏金山。   魏金山也精通医术,尤其擅长治疗骨伤。   郑怀贤向魏金山请教,魏金山答应收他为徒。   郑怀贤在魏金山门下深造了八年。   然而,魏金山的医术并不轻易传授。   他的医学知识是魏家祖传的秘方,郑怀贤知道自己无法直接获得这些医术,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观察和记忆魏金山的药方,逐渐掌握了治疗骨伤的技巧。   经过数年的积累,他已能独立为患者配药。   有一次,魏金山因病卧床,郑怀贤主动接手为患者配药。   药方精准,效果不差。   郑怀贤在此时向魏金山坦白了自己“偷学”的经过,魏金山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将魏家的医术传授给了他。   八年后,他告别了魏金山,遍访名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武艺和医术。   特别是他拜师孙禄堂,学习了太极、形意、八卦等多种武术。   孙禄堂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武术家。   1926年,郑怀贤在孙禄堂的推荐下,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术,并在上海的各大体育机构担任教员。   此后,他成为了杜月笙的贴身保镖。   郑怀贤的中医骨伤科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   他创立了“郑氏正骨12法”和“郑氏伤科按摩13法”。   1930年,郑怀贤来到上海,在中华体育会担任武术教员。   1936年,郑怀贤受邀参加柏林奥运会的武术表演团,在那次表演中,郑怀贤的飞叉技艺令人惊叹,他手持钢叉,柏林市长对他的表演大加赞赏,甚至猜测钢叉上可能藏有磁铁。   表演后,郑怀贤回国并定居四川。   1950年,在一次足球比赛中,郑怀贤为一名受伤的球员提供了治疗,仅通过简单的按摩,伤员便迅速恢复,重新回到球场。   贺龙随后邀请郑怀贤为自己治疗。   1950年代,他为多位国家领导人提供治疗,包括周恩来总理。   郑怀贤凭借对周总理手部伤情的精准判断,迅速施治,并指导他如何避免伤痛复发。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郑怀贤担任了成都体育学院的教授,并致力于体育医学的研究。   1958年,他创办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并担任院长,同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运动保健系,亲自担任系主任。   在治疗急性腰损伤方面,他的手法迅速有效,常能在短短30分钟内帮助患者恢复。   即便是复杂的陈旧性外伤,他也能通过技艺取得显著疗效。   1970年代,他在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医骨科部分的编写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张耀红,侯乐荣.郑怀贤“武医结合”伤科学术思想的整理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2):98-102

0 阅读:142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