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两名参赛选手因无下限领取免费补给品“能量胶”并将其打包背在身上而引发热议。这一行为虽未触及法律,但其违背了体育精神与社会公德,迅速成为舆论焦点。承办方表示,他们将对此类不文明行为作出处罚。然而,这一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试着去分析这两名选手的心态,解读他们的行为可能对社会公众带来的负面观感,同时我个人是严正谴责此类行为,希望以此能引起更多人反思我们个人行为对集体环境的影响。
事件主人公典型的:“投机心理”和 “零和思维”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被称为“投机心理”的行为模式,即个体对不正当获取的资源产生强烈兴趣,认为“既然是免费的,就要尽可能多拿”。这种心理常见于资源有限且无明确规则约束的情境。马拉松比赛中的“能量胶”虽是免费提供,但它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选手更好的完成比赛。 这种投机心理背后,可能还伴随着一种侥幸心态: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或不会受到惩罚。这是一种典型的“低风险高收益”心理,使人们倾向于忽略行为的后果,专注于眼前的利益。
而“零和思维”是指个体认为资源总量固定,自己多拿意味着他人就少拿。在这种思维的驱使下,这两人可能单纯关注自己的需求,完全忽略了其他参赛者可能需要这些补给品来完成比赛。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明,他们在赛场上缺乏对集体规则和他人需求的基本尊重。 可以说这两人明显缺乏对比赛规则的敬畏,将个人行为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过量领取补给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比赛的公平原则,也反映了他们对体育精神的漠视,公然的践踏体育精神。
马拉松是一项强调公平竞争与坚持不懈的运动,参赛选手理应展现出自律、坚韧和团队精神。然而,这两名选手的不当行为无疑破坏了赛事的正面形象,使公众对马拉松精神的信任感受到冲击。我必须问:“这样的行为还有资格站在任何马拉松赛场上吗?”
近年来,类似“抢占免费资源”的事件屡见不鲜,从自助餐厅的浪费到免费活动中的哄抢,无不折射出部分人群在公共场合中缺乏基本的自律和道德感。应该说社会道德与规则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期待但得持续努力。
有人线下对我说,这只是两个人的小动作,无伤大雅,老师你别那么气愤。但事实上,这种“蝴蝶效应”式的不良行为可能在无形中为其他人树立了错误的榜样。一次“不以为意”的小行为,可能影响更多人对规则的遵守意识,甚至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我们体育运动倡导的是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与自我超越。然而,这两人的行为完全违背了这些核心价值。他们的行为不仅玷污了赛场,也让其他为赛事付出努力的人感到失望。
希望主办方严肃处理此事,也希望社会大众意识到这样行为的恶劣性,严厉的谴责
如果你也关注社会道德与心理健康问题,欢迎关注我。在这里,我们将一起探讨更多有趣的心理学话题,帮助每个人在规则中找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