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独居寺庙28年的男子,前一晚接待了两位女香客。醒来时,他惊恐地发现

事友看过 2024-11-25 18:33:01

1996年,一独居寺庙28年的男子,前一晚接待了两位女香客。醒来时,他惊恐地发现了不寻常的事情。他一边痛哭,一边狂奔下山,险些跌倒,直奔25里之外的村庄去报案。 信源:新华社2018-01-19发布《“深山护宝人”冯开平》 山西平顺县,太行山深处,金灯寺孤悬崖壁之上,1500米的海拔似乎也象征着冯开平27年守庙人生的某种高度。说是高度,不如说是某种难以言喻的寂寥。 静默,始于他三十六载春华秋实之际,那时他身为地方剧团的临时演员,虽生活贫瘠,却也不乏烟火气。1995年,命运之轮蓦然旋转,他被派往金灯寺做守卫。 妻子愤然离去,留他独撑家业,三个幼子依赖于他,大的8岁,小的才18个月。 由市镇至金灯寺远足60里,末了25里必得徒步。冯开平背上行囊,踏入了深山,亦踏入了另一番境遇。 这27载,他生活几近原始。 饮用水来自水陆殿窟顶间渗漏的山泉,水质混浊,泛着异彩,时有游客投掷的硬币或不洁物。食粮,主要是土豆,朝朝暮暮,餐餐皆是。 偶尔有香客留下的面食,对他来说已是难得的佳肴。曾是煤油灯,现为电灯,照亮的只是一小方土地,心之寂寥却难以照入。然而,在这看似宁静的岁月中,却藏着不息的暗流。 1996年,他亲历两次惊魂盗案。头一桩,两位女香客投宿,在食粥中下药,盗走几尊佛像雕刻。 冯开平奔波25里至镇上报案,那种无助感,至今刻骨铭心。 再一回四名大汉以"佛像能否活动"为暗语,将他绑缚、刺伤。 若非机敏地利用锯条割断束缚,后果不堪设想,这两次变故令同守庙的村民心灰意冷,自此金灯寺中只他一人,伴着逾五百尊佛像。 孤寂成最大之敌。日月不见四十余天乃常事,雾气弥漫时,五步之外不辨人迹,长年独处他几欲忘却言谈能力。唯有香客到访,方能带给他些许人气,即便如此他绝无退意。 他常言文物重于己身,人身受伤尚可治愈,文物一旦失落终生难觅,这份责任感支持他度过无数漫漫长夜。 2021年的水患,为他又一重考验。山脚下的村舍被洪涛吞噬,山巅的金灯寺亦岌岌可危。 石窟进水,佛像遭湿,他只得一次次擦拭,仿佛是在护卫某种信仰。 B站公益团队的到访,为他带来一线光明。修缮的电力设施,让他告别了煤油灯,也为他捎来了一份来自外界的关爱之暖。 在风啸岭的巅峰,矗立着被岁月侵蚀的金灯寺,这里冯开平用27年的岁月诠释了一份执着的坚守,把青春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 每次电话响起,他便顶着山风奔向寺庙之外,捕捉那断断续续的信号,聆听妻儿遥远的叮嘱。 直到某日一则家祸传来,他心头绞痛,却因责任如山,无法立即转身奔赴。 无数个夜晚,这些辛酸的往事伴着他。 小儿子突发疾病,他未能在侧;又如,家庭琐事的指责,他只能以微薄的薪资作为补偿。 他的妻子孟喜梅,以沉默承载这一切,理解丈夫的职责与苦衷。在山脚下加固山体的那三年,他未曾离寺一步。 每日仅匆匆尝一口工人们的饭菜,又急忙返回岗位。家人偶尔的探访,带来的些许补给,成为他最大的慰藉。 岁月流转,27年间,他从年轻力壮的男子,渐成白发苍苍的老者。他见证了金灯寺的荣辱兴衰,也目睹了人性的千变万化。 他与盗贼智斗,与天灾搏斗,与寂寥相依。他守护的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文化信仰和自身的价值。 冯开平的故事,唤醒了人们对那些无名英雄的记忆。 他们可能平庸于世,可能孤独终老,但他们的坚持赋予了时空更深沉的意义。 在这个急速进步的时代,我们是否应当放慢步伐,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无声的付出?金灯寺不仅是一座古刹,它代表了历史的沉淀,散发着人性的亮光。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富饶的同时,也应追求精神的富足,关注那些守卫我们精神家园的英雄。 冯开平,他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守庙人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他的经历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铭记。我们应如何维护古迹?如何传承文明?如何捍卫信仰? 这些问题或许没有唯一的答案。但冯开平的27年坚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坚持下去。 坚守不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信仰。 它能穿越时空跨越万难,它犹如点亮的明灯,照亮前行之路,守护着这方净土,让历史的回音在山谷间回荡不息。

0 阅读: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