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现“钱学森”式科技人才,他拒绝美国高薪挽留毅然选择回国,手握34项专利技术

绮南爱历史 2024-11-26 21:23:07

中国再现“钱学森”式科技人才,他拒绝美国高薪挽留毅然选择回国,手握34项专利技术,引领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 潘锦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杭州家庭。他的童年并不显眼,但他有一个“超能力”——执着。 1978年,14岁的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大庆油田工作,担任测井队长,后为原外经贸部计算中心当工程师。 1996年,潘锦功获得赴美攻读博士的机会。 在新泽西理工大学,潘锦功接触到了当时还处于萌芽阶段的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研究。 这“碲化镉”是干啥的?简单点说,它是一种能高效吸收太阳能的材料,但技术瓶颈让很多科学家望而却步。 可潘锦功不信邪。他硬是靠“磨”的精神,说服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并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攻克了碲化镉的关键技术问题。 要知道,当时的实验室资金少、条件简陋,但潘锦功愣是靠自己攒下的实验数据,打开了这个领域的大门。 在美国的几年,潘锦功的研究成果震动了整个新能源界。他不仅解决了碲化镉的掺杂问题,还把太阳能转化效率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于是,美国新能源领域开始疯狂“追”他,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诱人。 甚至为了留住他,美国向潘锦功开出了百万年薪的高薪。但他却不为所动,一心要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2010年,潘锦功毅然带着技术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潘锦功并没有顺风顺水。创业初期,他面临着许多难题,也面临无数次拒绝。 最大的挑战,就是资金问题。做实验要钱、买设备要钱,但当时国内对碲化镉技术还不够了解,融资非常困难。他不得不四处奔走,但始终没想放弃。 凭着这股“倔劲”,潘锦功带领团队在2017年终于研发出了全球最大单体面积的碲化镉发电玻璃。 这项技术不仅让中国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还刷新了世界纪录——单块玻璃的发电面积从0.72平方米提升到1.92平方米。 这种“发电玻璃”到底有多厉害?用通俗点的话说,它看起来和普通玻璃没啥区别,但只要涂上一层4微米厚的碲化镉薄膜,就能源源不断地发电。 一块1.92平方米的玻璃,一年能发260度到270度电,足够普通家庭用上一个月。 更厉害的是,这种玻璃的生产速度极快,每55秒就能完成一块。这种效率,不仅让它成为光伏建筑领域的“黑科技”,还让全球的新能源产业刮目相看。 潘锦功带领的团队还解决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比如高纯光电材料的合成、薄膜镀膜技术等。这些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让中国从建筑玻璃大国,跃升为电子玻璃强国。 2020年,潘锦功团队成功建成了全球首条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不仅实现了技术自立,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获得34项专利,其中19项是中国自主的核心技术。 潘锦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的目标是让“发电玻璃”走进千家万户,把科技变成真正的生产力。他还计划研发太阳能汽车,从源头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有人称潘锦功为当代版的钱学森。他拒绝高薪,选择回国;他放弃安逸,迎接挑战。他用34项专利,让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站上了世界舞台。 或许,他的坚持和付出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 正如他所说:“感谢国家给了我们报国的机会。”这样的科技人才,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参考信源:「最美科技工作者」潘锦功和他的光电玻璃梦 人民融媒体

0 阅读:32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