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句话掩盖了司马昭的雄才大略 由于《三国演义》对刘备集团的

浩然说文史 2024-11-28 22:05:15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句话掩盖了司马昭的雄才大略 由于《三国演义》对刘备集团的推崇及其小说本身的广泛传播,这就导致了世人对刘备集团以外的人物评价过低,这其中,司马氏绝对算是重灾区。除了司马懿外,司马昭、司马炎乃至于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都被后人刻意的无视加以贬低。所以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我们不常说的司马昭。 司马昭,司马懿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之父,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能多是通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俗语了解的。可这句话的历史内涵并不正面,这导致了司马昭的评价不高,可实际上,司马昭的能力并不亚于魏蜀吴三国的开国君主。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辅政,司马师死后,则权力递交到司马昭手中。司马昭擅权期间,对魏国政治、经济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魏国的发展。此外,司马昭本身又具备帅才、将才,早年便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得到了锻炼,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关于司马昭的能力,我们能够通过灭蜀这件事窥出一二。 司马昭有统一天下之雄心,故灭蜀伐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司马昭看来,蜀地虽有天堑,易守难攻,但其连年用兵,民少兵多,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多显颓势,于是便在公元262年的时候提出了灭蜀的计划。在灭蜀前,司马昭否定了邓艾等人以灭蜀时机不够成熟的建议,力排众议,执意灭蜀。表面上,蜀国疲态尽显已人尽皆知,但如何正确的判断进攻的形势却并不容易。此外,司马昭为了防止东吴偷袭,从而陷入两面夹击的劣势,他也派出疑兵佯装伐吴,解决了后患。司马昭虽命钟会为将,但却对钟会的不轨之心早有防备,因此又在邓艾、钟会灭蜀胜利后,极富先见的阻断了他割据的预谋。蜀灭后,针对益州地主的特殊情况,司马昭做出了恩威并重的举措,合理的安排了蜀地的善后工作。单就灭蜀一事而言,充分体现了司马昭的勇谋。 总的来说,晋虽为司马炎所建,实际却成型于司马昭。但话说回来,在古代“君君臣臣”的礼节之下,司马昭借他人之手弑君的行径及影响始终不能被消除的。 参考文献: 朱子彦:《论司马昭》,《史林》1987年第4期。

0 阅读:19
浩然说文史

浩然说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