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而晚年时他却数次申请,想恢复国籍。 段奇瑁1950年,她刚刚从中南军大毕业,年仅19岁。 她被分配到三十二团,准备随部队前往朝鲜作战。 然而,在她远赴朝鲜之前,段奇瑁并未对婚姻有过多的思考。 段奇瑁与两位同龄女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她们三人曾在中国丹东一带稍作休整,朝鲜的战场已经战火纷飞。 随着三十二团进入朝鲜,她被安排进入卫生队,冒着敌机的轰炸,救护伤员。 在一次空袭中,她的朋友欧阳美玉因炸弹的爆炸肠腹流出。 而陈其如也因爆炸失去了半只右腿,虽然幸存,但永远失去了行动能力。 段奇瑁自己也受伤,幸得及时治疗。 1951年,伤愈后的她被留在国内。 此时,老领导得知她尚未结婚,便为她牵线搭桥,介绍了一位名叫王凯的男性革命战士。 王凯是38军政治部的保卫科科长,比段奇瑁年长十岁,正处在朝鲜战场一线。 初时,段奇瑁因王凯的年龄问题而有所顾虑,但在组织的劝说下,她逐渐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于是,段奇瑁同意了和王凯建立联系。 她寄去了自己的照片和信件,经过几次书信往来,段奇瑁和王凯的关系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段奇瑁再次被派往朝鲜,前往王凯所在的部队。 抵达后,王凯特意做了一些简单的菜肴。 在这顿饭后,王凯提议尽快办理结婚手续,因为部队很快将再次出征。 五天后,段奇瑁被通知去伙房吃饭,几位首长已经围坐在一起,恭喜她与王凯的婚事。 这场简单的婚礼在战火中的军营里进行,虽没有华丽的仪式。 段奇瑁和王凯仅相识7天。 此外,战争的残酷也拆散了很多家庭。 周晓兰的丈夫张志山与她青梅竹马,感情深厚。 1949年,张志山参军前往朝鲜,在临行前,他留下了一封血书。 然而,不到一个月,张志山便失联。 尽管周晓兰时常收到来自战友的家书,然而丈夫的音讯杳无。 直到一年后,和丈夫一同参军的老乡们纷纷回信,报上了阵亡的消息,而她却依然得不到丈夫的任何消息。 周晓兰决定要亲自去朝鲜寻找丈夫。 从广西到朝鲜,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 她一路上忍受饥饿、疲惫,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在跨越鸭绿江时,因没有出境护照,她被边防哨兵拦截,她毫不犹豫地跳入寒冷的江水中,用尽全力游向对岸。 她最终被朝鲜的居民救起,恢复些许体力。 朝鲜的战场,四处都是密集的军队,周晓兰只能地跟随在大部队后面。 她终于到达了前线。 周晓兰冒险爬上一辆装满军需物资的运输车。 突然间,一架敌机俯冲而来,投下了照明弹,驾驶员立即停车,关掉车灯。 然而,敌机再次发起轰炸。 就在这时,周晓兰眼看着敌机越来越近,她扑向驾驶员,急喊着提醒他快逃。 驾驶员很快便反应过来,猛踩油门,成功避开了敌机的攻击。 然而,敌机再度来袭,这一次投下了汽油弹,车辆后方瞬间起火。 周晓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扑灭火焰生。 她用尽所有力气扑打火焰,直到火焰终于被扑灭。 当车辆终于停下,驾驶员和战士们赶紧把她救出。 她的身体已被烧得面目全非。 随后,周晓兰被送往医院抢救,这时她终于得知丈夫张志山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牺牲。 此外,在赴朝前,军方便明确规定,士兵不得与朝鲜女子建立感情关系,且不得与当地居民结婚。 王兴复是志愿军后勤部的一员,他的任务是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物资保障。 王兴复所在的后勤部负责援建朝鲜一些家庭的房屋。 王兴复结识了吴玉实,她家中的两个儿子在战争中先后牺牲,只剩下她一个人。 吴玉实家的房屋得到了修缮。 王兴复和吴玉实的关系逐渐升温。 王兴复经常带她去看电影,给她自己攒下的食物和水果。 吴玉实注意到王兴复的衣服破旧后,便悄悄为他补衣服。 中国军方明确禁止与当地女性结婚,而朝鲜方面也不希望发生类似的婚姻。 王复兴深知,作为军人,违背纪律的后果是严重的。 但他更不愿看到自己和吴玉实的爱情因规矩而终结。 他决定找到了自己的上级领导,坦白了自己的情况。 最终,王复兴提交了结婚申请,并附上了详细的情况说明。 与此同时,王复兴的战友们也纷纷出谋划策。 领导最后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放弃原有的国籍,留在朝鲜,脱下军装,过普通人的生活。 考虑再三后,他放弃回国的机会,选择留在朝鲜。 他与吴玉实结为夫妻。 参考文献:[1]余岱宗.革命的想象:战争与爱情的叙事修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3-58
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29 22:06:19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