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1日,这是杨宇霆和常荫槐被张学良处决的第二天,孙传芳便急匆匆的从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30 23:01:33

1929年1月11日,这是杨宇霆和常荫槐被张学良处决的第二天,孙传芳便急匆匆的从沈阳逃命似的跑到了大连,然而张学良听说了孙传芳的不告而别后,却笑对部下说道:“堂堂东南王孙馨帅,怎这般胆小?”   杨宇霆作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在学业和军事素养方面都颇为突出。   那时的张作霖,虽然已经是奉天的地方掌权者,但他的军队大多由土匪出身,纪律松散,,急需一位有能力的军事人才来整顿。   有一次,张作霖在街头偶遇杨宇霆所带领的军械厂卫队。   队伍纪律严明,风纪整齐。   经过打听得知,杨宇霆正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官。   张作霖便主动邀请杨宇霆加入自己的麾下,并提议重开奉天讲武堂,计划培养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   杨宇霆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机会。   最终,杨宇霆顺利成为了奉军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与许多北洋政府的重要人物保持着密切关系,尤其与皖系军阀徐树铮有着较深的交情。   通过与徐树铮的合作,奉军借机夺取了大量军事装备。   然而,张作霖对杨宇霆的支持虽深,但他同样保持了警惕。   杨宇霆与徐树铮曾密谋在奉军内部冒领军费,并私自组建自己的军事力量。   虽然杨宇霆与徐树铮的计划周密,但最终未能瞒过张作霖的眼睛。   张作霖大为震怒,立即罢免了杨宇霆的职务,并将其软禁。   张作霖虽然对杨宇霆的背叛行为感到愤怒,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张作霖再次启用了杨宇霆,并赋予其更高的职务。   在张作霖的支持下,杨宇霆建立了东北海军,修筑了战备公路,还制定了有利于农民的田赋制度。   作为张作霖的得力助手,杨宇霆深得信任。   然而,1928年,张作霖在北京被炸死,杨宇霆原本是张学良的亲密盟友,但随着张作霖的去世,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东北王”之位。   杨宇霆父亲的大寿宴上,宴会的来宾中,不仅有蒋介石、阎锡山、白崇禧等各路军阀,也有日本政界的重要人物。   张学良虽然也应邀前来,但当杨宇霆大步走进客厅时,全体来宾纷纷起立恭迎,尽管张学良也是宴会的主宾,却只有少数人站了起来。   张学良在宴会结束后忍不住对妻子于凤至吐露心声。   1月10日,杨宇霆带着常荫槐前往张学良的帅府,提议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提出让常荫槐担任该职位。   杨宇霆已经草拟好了公文,要求张学良立即签字。   他依然认为自己在东北拥有不容撼动的地位。   张学良当晚召集杨宇霆和常荫槐到大帅府商谈。   当杨宇霆与常荫槐坐下后,突然,张学良的侍卫破门而入,将两人当场枪杀。   杨宇霆在张作霖去世后试图继续在东北占据主导地位,但未曾料到,张学良在继承父亲的权力后,还必须面对内部的威胁。   虽然他在奉系中付出了毕生心血,但最终却被张学良轻易处决。   杨宇霆是一个充满野心且不拘小节的人,常常直言不讳。   杨宇霆虽然表面上尊重少帅,但实际行动却时常令新主感到不安。   他的傲慢,使得与他相处的人越来越感到压力。   在与好友何柱国的对话中,杨宇霆曾表达过自己对于权力的追求。   何柱国劝他要小心“功高震主”,然而,杨宇霆显然并没有完全理解这番忠告。   他坚称自己忠于张作霖,忠于张学良,但在行动中,却透露出强烈的权力欲望。   他希望通过加强对东北军的控制,甚至公开推荐自己信任的亲信常荫槐。   此外,关于杨宇霆是否亲日的问题,有人认为杨宇霆有亲日倾向,主要因为他曾在日本军事院校学习,并与日本保持过一定的军事合作。   然而,历史事实显示,杨宇霆在老帅张作霖的指导下,始终保持对日本的警惕。   他不仅与日本驻华公使多次交涉,并且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要求,采取拖延战术。   因此,从这些行动来看,杨宇霆并非亲日派。   本关东军曾多次向张学良施压。   张学良在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时,逐渐对杨宇霆产生了排斥感。   他在多次思考后,越来越觉得杨宇霆的存在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在东北的地位。   张学良将杨宇霆与德川家康进行类比。   他认为,杨宇霆如果继续存在,最终可能会像家康一样篡夺自己的权力。   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张学良做出了杀死杨宇霆的决定。   无论杨宇霆是否真的有篡权的意图,日后,张学良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东北的控制权,最终在九一八事变后失去了整个东北。   参考文献:[1]吴斯伟.杨宇霆督办东三省兵工厂的贡献及局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81-85

0 阅读:304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