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日本以展览为名,借去中国兵马俑,现场故意打碎,还主动出天价赔偿,提出的条件却是碎片必须留在日本,中国同意吗? 1974年,陕西省临潼区的一群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一些陶俑的碎片。 秦陵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它们埋藏于地下。 最初发现的坑是兵马俑的一号坑,这里埋葬了约六千个陶俑,整体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 随后,二号和三号坑相继被发现,虽然它们的规模略小,但却展现了更多的兵马俑类型,三号坑更被认为是整个兵马俑坑的指挥部。 兵马俑的形态精致,每一尊陶俑的表情、姿态都各不相同,身高大约1.78米,重约150公斤。 最初的考古学家都未曾意识到,陶俑上原本覆盖的鲜艳色彩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 由于长时间深埋地下,兵马俑保持了一定的稳定状态。 然而,一旦暴露于空气中,颜色开始迅速褪去。 专家后来发现,陶俑的表面残留的彩绘在出土后仅几分钟内便开始脱落。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考古学家们不得不进行紧急保护。 工作人员使用塑料薄膜覆盖陶俑,草席遮挡寒冷的空气,甚至在雨天直接用湿布擦拭陶俑表面。 到了1976年,发掘工作才正式停止,专家们开始对已经出土的兵马俑进行保护。 即便如此,部分陶俑的彩绘已经消失殆尽。 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兵马俑表面附着了一种像白色“花朵”一样的物质。 这些“花朵”是一种霉菌。 这种霉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繁殖。 霉菌的生长与空气湿度、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较高湿度下,霉菌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扩散。 1988年,三号兵马俑坑开始进行第二次发掘。 随着温度的升高,坑内的霉菌也开始大规模生长。 尽管工作人员不断进行清洁工作,但霉菌总是快速复发。 科研人员发现,霉菌的生长与坑内的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温度在25至30℃时,霉菌最容易滋生。 科研人员确定了多种霉菌的类型,包括黑曲霉和青霉等。 专家们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对陶俑无害、对霉菌具有高效防治作用的防霉剂。 此前,学者们发现,不同兵种的铠甲颜色及形态各异,步兵、车兵、骑兵的铠甲形式一致,甲片颜色为褐色,而甲带则为红色。 士兵的其他服装则由个人自备。 通过对出土的兵马俑的分析,专家确认,秦朝的兵马俑原本色彩斑斓。 然而,多次山洪使得俑坑被水浸泡,此外,秦朝灭亡后,兵马俑也遭遇过火焚。 特别是项羽攻入秦陵时,火灾可能严重损坏了陶俑的外观。 研究表明,陶俑表面的彩绘主要使用生漆和天然矿物颜料,底层粘合剂为动物胶。 1990年代起,西安秦俑博物馆与国内外文物保护机构经过长期实验,专家们终于成功研发出一套新的保护技术。 1999年,专家们对二号坑出土的10件跪射武士俑进行了加固处理,。 尽管如此,剥离陶俑表面泥土的过程中,修复人员必须非常小心。 每位专家一天的工作量大约只有一寸左右,因此一件俑的修复可能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经过数十年的挖掘,考古队伍共出土了超过8000具陶俑,种类繁多,包括骑兵、步兵、车兵、将军等。 1983年,日本正举办大阪城400周年庆典,计划借展中国兵马俑。 经过中日双方的商议,中国同意将一尊“将军俑”借给日本。 这座“将军俑”是兵马俑系列中最为珍贵的一类,体态威武,气势非凡。 当“将军俑”被安置在大阪城展览馆内时,大量观众前来参观。 正当展览进入高潮时,一名观众突然突破安全线,冲向陶俑并将其推倒。 陶俑被撞成了无数碎片。 这起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立即将肇事者控制,并移交给警方处理。 但无论如何,陶俑已经损毁,无法恢复。 日本政府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并承诺给予中国巨额赔偿。 然而,他们提出希望将陶俑的碎片留在日本。 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拒绝。 中国坚持要求将所有碎片归还,并要求日本依法对肇事者进行严惩。 中国还表示,即使不追究赔偿问题,碎片也必须回到祖国。 陶俑的重量接近200公斤,一名普通人难以轻易推倒如此庞大的雕塑。 更令人不解的是,展览现场的安保人员在事件发生时未能迅速制止肇事者的行为。 事实上,2017年,在美国的一场兵马俑展览中,在展览结束前的一段时间,一名男子闯入博物馆,故意损坏了展示的兵马俑的部分肢体,并将其带走。 尽管警方迅速查找到了肇事者并找回了损坏的部件,但由于美国法院的判决,这名嫌疑人最终未被判定有罪。 法院认为,兵马俑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且肇事者当时声称自己是因为醉酒才做出这番行为。 参考文献:[1]刘九生.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J].唐都学刊,2009,25(2):1-14
1983年,日本以展览为名,借去中国兵马俑,现场故意打碎,还主动出天价赔偿,提出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29 22:06:19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