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朝廷为把控局势,采纳了刘焉的提议,向地方派出五大刘姓州牧,其中包括刘焉、刘虞、刘表、刘岱、刘繇等,而刘焉选择前往益州,并以查办贪婪的益州刺史郤俭、整顿吏治为借口,有备而去。按常理,以刘焉的实力与手腕,掌控益州应不在话下,可实际上益州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让刘备有机可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缘由。 一、与地方豪强结怨 刘焉通过查办郤俭,成功树立起铁面无私、打压地方官吏的形象。然而,为维持这一人设,他不惜接连诛杀益州豪强王咸、李权等十几人。虽说此举确实让他快速在当地树立起了声望,可也致使他与地方豪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二、引发外部势力介入与内部反抗 这种矛盾激化带来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了。犍为太守任岐因不满刘焉诛杀州中豪强,竟自称将军,联合从事陈超举兵攻打刘焉。与此同时,董卓也趁机令赵谦率兵指向益州,还说服贾龙起兵攻击刘焉,一时间,刘焉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益州的局势大有失控之势。 三、采用外地人打压本地人策略及其隐患 面对本地豪强的激烈反抗,局势危急,刘焉不得不使出新的招数 —— 用外地人打压本地人。当时中原大乱,有南阳、三辅一带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将他们悉数收编,组建了 “东州兵”。凭借这支军队,刘焉对本地势力形成了高压态势,暂时稳住了局面。但这一举措却埋下了巨大隐患,此举犹如引狼入室,外地的东州派与本地的益州派,二者利益完全割裂,几乎没有共通之处,这就意味着双方很难相互妥协、融合,日后矛盾和冲突注定会接连不断,难以平息。 四、刘璋继任后的困局 在刘焉的强势统治下,益州的局势还能勉强维持稳定。但等到其子刘璋继任之时,东州派势力逐渐坐大,与益州势力之间的冲突愈发频繁,闹得人心惶惶、天怒人怨不说,东州派还渐渐有了尾大不掉、不服刘璋管束的趋势。如此一来,整个益州变得一盘散沙,即便刘璋再有能力,面对这样混乱且矛盾重重的局面,也是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益州内部问题不断恶化,最终给了刘备等人可乘之机,改写了益州后续的历史走向。
刘焉治下益州内部矛盾丛生及后续影响
小万说
2024-12-01 10:06:13
0
阅读:1
那谁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