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高职赛事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等职业院校里各类赛事层出不穷,本应成为检验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试金石”,却悄然“异化”,演变成学生频繁旷课、教学秩序失衡的“导火索”,背后折射出的诸多乱象值得深刻反思。 2024 年的高职赛事刚落下帷幕,2025 年赛事筹备的齿轮便早早启动,校园里弥漫起紧张又异样的“战前氛围”。放眼望去,本该端坐于课堂汲取知识养分的莘莘学子,却有不少身影在校园小道、实训场地穿梭忙碌,他们不是在奔赴正常课业学习,竟是全身心投入下一年比赛的筹备当中,甚至这种“离岗”并非出于自主选择,而是老师强制安排,学生的上课权益被无端剥夺。 部分教师在此过程中难辞其咎,职称评定的压力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驱使他们将目光聚焦于赛事成绩这一“捷径”。在功利心作祟下,学生沦为达成个人目标的“工具”,全然不顾及学生完整知识体系构建、理论根基夯实的迫切需求。三年学制本就紧凑,刨除半年实习时光,剩余的两年半应是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稳步成长的关键期,如今却因赛事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正常教学计划沦为一纸空文。 再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本是职业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赛事舞台,初衷是对标行业前沿标准、模拟真实工作困境,让学生在竞技中锤炼真本领、积累“硬通货”实战经验。现实却背道而驰,它渐成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秀”,预设流程、提前打磨细节,参赛选手按部就班展示既定动作,与实际工作场景里随机应变、解决复杂突发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失去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本真价值。 比赛若要重拾公信力与教育价值,需打破当下“形式大于内容”的僵局。从顶层设计而言,赛事主办方应深入产业调研,提炼贴合实际岗位、呼应行业痛点的赛项,杜绝“花拳绣腿”式竞赛内容;评审机制要严苛且多元,引入企业一线专家、行业资深从业者,从实操规范、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多维度衡量,让真正有实力、能实战的选手脱颖而出。学校层面,要匡正教师评价导向,职称评定综合考量教学成效、师德师风、赛事指导质量等多元指标,引导教师平衡好比赛与日常教学天平,让学生在有序课堂与激烈赛场间合理穿梭,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双丰收”,重塑高职教育生态,让比赛回归初心,成为点亮学生职业征途的“指明灯”而非“绊脚石”。
各种各样的指导委员会都在相互赚钱!
这是我见过的最真实的文章,现在的职业技能比赛就是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