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6月14日,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病逝。临终前她叮嘱蒋介石,在她死后务必要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10 20:40:24

1921年6月14日,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病逝。临终前她叮嘱蒋介石,在她死后务必要办三件事情:一是她死后不要和蒋父蒋肇聪埋在一处;二是蒋介石日后要办一所学校,以培养家乡的子弟;三是蒋介石不要忘了至亲好友的恩情。   王采玉的父亲王有则虽然经营小生意,家境并不算富裕。   然而,王采玉年仅19岁时便失去了父亲,面对家道中落的困境,王采玉替人做针线活。   年轻时,她与一位竺姓青年结婚,并生有一子,但不幸的是,丈夫早逝,儿子也夭折。   深受打击的她,选择剃发出家。   然而,她的堂兄为她牵线搭桥。   不久后,她嫁给了奉化的蒋肇聪。   蒋肇聪的两度丧妻令他倍感孤独,年长22岁的他与年轻的王采玉婚后相互依赖,感情深厚。   1887年,王采玉为蒋肇聪生下了长子蒋瑞元,即后来的蒋介石。   蒋介石从小并不安分,记得蒋介石3岁时,他将一根筷子插入喉管,差点窒息。   几年后,他又因在院子里的冰水缸上玩耍。   每当蒋介石陷入险境,王采玉总是第一时间救他于危难之中。   随着蒋介石的成长,他渐渐变得叛逆不羁。   尽管蒋肇聪早逝,王采玉依旧尽力将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   为了让蒋介石收敛些,15岁时,蒋介石娶了毛福美为妻,但蒋介石对这桩婚事并不情愿,夫妻关系冷淡。   然而,王采玉对毛福美却极为喜爱。   1911年,蒋介石接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立刻决心投身革命事业。   虽然王采玉心中有不舍,她多次在信中叮嘱蒋介石,要坚定革命信念。   蒋介石加入同盟会,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为民族独立而奋斗。   在多次的革命风波中,蒋介石几乎被朝廷通缉,家宅也多次遭到搜查。   即便如此,王采玉未曾向他施加任何压力。   蒋介石后来说,母亲总是能以宽容面对一切困境。   1919年,蒋介石终于将母亲接到上海。   当时,蒋介石见到母亲面容憔悴,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1921年,蒋介石在回到溪口后,曾多次往返于上海和奉化之间。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一直身体虚弱,他在上海时为母亲请来了名医,每日亲自照料她的病情。   就在此时,孙中山急需蒋介石协助处理党务。   尽管心中挂念母亲,蒋介石还是将王采玉送回溪口,自己则匆忙前往广州。   处理完广州的事务后,他便匆匆返回溪口。   期间,蒋介石曾带母亲到普陀山祈佛,一次在前往广州的途中,蒋介石做梦梦见母亲去世,便立即中途折返。   遗憾的是,当他回到溪口时,王采玉的病情已非常严重。   最终,王采玉在病榻上去世。   王采玉临终时,留下一些嘱托,其中之一便是让蒋介石多办学校。   同时,她明确表示,不希望与丈夫蒋肇聪合葬。   蒋肇聪去世时,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他与两位妻子已经合葬,而王采玉坚决反对与丈夫合葬。   蒋介石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到,母亲曾告诉他,不必因为传统礼俗而扰乱父亲的灵魂。   学者李敖认为,王采玉的拒绝合葬,还可能源自她不愿与丈夫已有的两位妻子同葬。   在王采玉去世后,蒋介石委托当地的风水师为母亲选定合适的墓地。   风水师认为,王采玉的墓穴应该选在上白岩山的一处风水宝地。   墓地附近的龙脉气势雄伟,能够保护蒋介石的事业。   蒋介石听从建议,要求将母亲的棺材用铜环吊起悬空安置。   王采玉的墓地最终选在了一个黄道吉日,蒋介石亲自参与了葬礼的安排。   葬礼上,孙中山派陈果夫专程前往奉化致祭,并亲笔为王采玉写了祭文。   蒋介石事业的逐步发展,墓地周围的建筑和纪念物逐年扩建。   蒋介石还请国民党元老为母亲的墓碑书写了大量的碑文。   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此时他再次回到溪口,将母亲的墓地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蒋介石在墓道前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汉白玉拱门。   墓道蜿蜒而上,两侧松柏丛生。   墓道的尽头是王采玉的安息之地,一座庄严的汉白玉建筑拔地而起,飞檐翘角。   墓前的石碑上,刻有孙中山亲笔题写的“蒋母之墓”几个字,旁边两只雄伟的石狮子守护着墓地。   墓前还设有一个祭坛,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祭品与香火常常整齐地摆放在此。   虽然蒋介石在母亲的墓地修建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最初,他曾考虑在父亲蒋肇聪的墓旁为自己留下一块地,日后与父母合葬。   因此,蒋介石决定将母亲的墓地独立修建。   蒋介石终其一生深感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母亲的去世始终让他感到一丝歉疚。   参考文献:[1]赵宏.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坎坷人生[J].各界,2016,0(5):22-24

0 阅读: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