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她13岁被亲生父亲卖到风月场,新中国成立后,她将四百万大洋和一百七十两黄金的字画捐给故宫博物院。 1915年,潘白琴出生于苏州,她的父亲是前清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潘智合。 其母沈桂香出生于书香世家,是追求者极多的名门闺秀。 按理说,这样的结合生出来的孩子必然也是人中龙凤,千金贵女。 然而潘白琴的人生处处悲剧。 她的父亲虽是宰相后人,却是个不学无术,每天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 如果不是祖辈家底殷厚,又有着宰相祖父,是不可能娶到沈桂香这样的妻子的。 成婚之后,潘智合没有任何改变,依旧每天出入烟花场所,花天酒地,游戏人间。 而沈桂香是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淑女,只懂得三从四德,根本管束不了丈夫。 索幸沈桂香的嫁妆不少,能够支撑一家人生活,她也就不管丈夫了。 潘白琴出生之后,母亲沈桂香将全部的时间都花了她的身上,教导她琴棋书画,做人做事。 眼看着潘白琴就要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沈桂香因病过世了。 几乎是母亲刚一过世,父亲就把继母娶进了门。 这个继母恶毒至极,竟然鼓动潘智合将刚刚13岁的潘白琴送进青楼。 那时的她毫无察觉,只认为养母送她一把琴是让她去赚钱养家,直到来到卖唱的场所,她才知道跌入了地狱。 有时地狱会让颓废,有时地狱也会让人置之死地而后生。 潘白琴确实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生不如死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但是想到教导她多年的母亲,她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倒下。 她开始积极的面对生活,既然弹琵琶唱曲,就要做到最好,做到大家都喜欢的程度。 很快,在她的努力下,成为了苏州地区小有名气的女人,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 就在她大方光彩的时候,爱情悄然降临。 张伯驹时常要到上海查账,正巧那年碰上了潘白琴在上海演出。 初一见面,他就惊为天人。 诗兴大发的他为潘白琴写了一首诗,将其“潘妃”的的称号融入其中,可谓是心动无法自抑。 潘白琴在风云场所迎来送往,早就看透了情情爱爱,但张伯驹的出现,让她决定再努力一次。 当时她被一个国民党官员包下,为了与张伯驹私奔,受了不少的苦。 幸而一切都是值得的。 两人成婚后,张伯驹从未因为她过往的经历而苛待她,反而支持她学习作画。 潘白琴在绘画上的天赋极高,甚至一些成名已久的大师看到她的画都会啧啧称奇。 张伯驹在工作时也从不吝啬夸赞妻子,他还将妻子的画赠给了许多外国元首,加深了中外友谊。 张伯驹对妻子尊敬爱护,潘白琴也对丈夫不离不弃。 战争时期,张伯驹曾遭到特务机关绑架,潘白琴花光了全部的家产,到处筹钱募捐。 为了拖延时间,她硬是和特务周旋了八个月,将丈夫救了出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从未放弃过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张伯驹与潘白琴为了保护中国瑰宝,几乎散尽家财,购买收藏。 而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又将全部的收藏和经营多年的家产无偿的捐给故宫博物馆。 这样的大格局,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捐出收藏后,夫妇俩仍坚持在国家文化建设一线,为中国绘画的发扬光大拼搏努力。 潘白琴从不羞于提起自己的过去,因为那不仅是她的苦难,更是她的成长和蜕变,这不是什么丑事。 张伯驹因为身体原因,早一步离开了人世。 妻子痛不欲生,却从未放下手中的画笔。 直到十年之后,潘白琴因积劳成疾病逝,享年77岁。
1922年,她13岁被亲生父亲卖到风月场,新中国成立后,她将四百万大洋和一百七十
红色的史纪
2024-12-10 22:27:28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