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小唯读上 2024-12-11 17:21:15
张仲民的这本《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虽然研究的不是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的阅读与出版的全貌,但以一斑窥全豹,作者凭借其扎实的文献功底和精辟的分析能力还是让我们获得了不少历史认知方面的满足。 —— 那个时代都出版了哪些书籍?为什么要出版那些书籍?出版人都是哪些人?而读者又是哪些人?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他们阅读那些书籍有什么反应,又有怎样的收获?出版人和读者双方都感到满意吗?从书名“种瓜得豆”的字面意和引伸义看,即使先不看全书的内容,也能猜出大概,约略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 梁启超欲以新小说和改良戏曲改造国民的阅读文化,藉以改良群治和新民救国,雄心勃勃,志在必得。但实际的效果如何不是简单的一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就可以作结的。教科书可以,因为还有教师进一步讲解,但是研究著作必须给足证据链,要在文献方面下足功夫。梁启超将新小说尤其是政治小说的地位拔得很高,但读者的反应未必符合启蒙精英的期待。种瓜本应得瓜,但未成想是种瓜得豆。 —— 清末民初的出版市场与阅读市场一大特色就是新名词层出不穷。新名词也好,新术语也好,带来的都是某种前所未有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是否对读者固有的认知系统和观念体系造成了冲击,也需要大量的文献进行作证。王汎森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过往针对学术思想、学科术语和新词汇的研究较为偏重在精英阶层,比较忽略受众的反应。然而,新名词或新概念的铸造虽往往出于精英之手,却是透过各色的大众媒介如报刊、小说、戏曲、教科书等,经由各种管道传播至普罗大众那里才发挥作用。”而作者在爬梳文献这些方面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令人钦佩。虽然新名词接受史只是其中一章,但这一概念史和观念史的研究视角十分必要。休谟说人类的所有事务都由观念所支配,这一观点被很多人接受。 —— 本书很有趣的一章是“Yin书”接受史,明明是正儿八经的生殖健康方面的科普类或纯医学书籍,但在一些读者的眼里却是十足的“Yin书”。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这个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人将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一书视为Huang色读物。 —— 黑格尔接受史、古腾堡接受史和世界语接受史,我重点关注的是前两个,黑格尔至今仍是西哲研究重镇,而古腾堡至今都没有说清楚与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关系,依然迷雾重重。 ——

0 阅读:0
小唯读上

小唯读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