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在会上曾说只有分田到户,农民才有积极性!农业不能学大寨,要学小岗!包产到户责任制的诞生,绝非偶然之举,它是基层广大干部与群众历经反复探索、借鉴、对比、总结经验后的智慧结晶。农民,在脚踏实地在面对选择时,总是毫不犹豫地倾向于那些能直接惠及自身、触手可及的利益。这一选择的结果是,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迅速而广泛地发生了变革,包产到组、包干到组乃至包产到户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后,集体经营管理的基本模式——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因其缺乏经营自主权而逐渐引发农民的不满。为了弥补集体化激励的不足,国家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大前提下,允许农户拥有一小块自留地,并享有自由的经营权。 1978年的夏末秋初,安徽省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旱灾侵袭,大地干涸,秋种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这严峻的考验,省委果断决策,决定将部分土地临时借予农民,用以种植粮食和蔬菜,且所产出的粮菜既不征购,也不计入口粮分配,这一举措犹如甘霖般滋润了农民的心田。农民们的生产热情被迅速点燃,他们纷纷投入到秋种之中,那一年,全省不仅完成了秋种计划,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正是在“借地”政策的启发下,安徽部分地区的基层干部与农民开始勇敢地突破旧有体制的束缚,率先尝试了包干到组、包产到户的新模式。 在这一波改革浪潮中,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以惊人的勇气和决心,按下了一枚枚鲜红的手印,在那份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这份契约,不仅是对土地承包到户的“大包干”承诺,更是他们甘愿承担风险、追求美好生活的生死状。村民们或许未曾预料到,这一举动竟悄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宏大序幕。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按照人头被公平地分配到了每一户人家,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包干”运动就此拉开帷幕。时任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回忆起那个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时刻,他说:“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但谁也不敢先开口。最后,是我鼓起勇气,说出了那句心里话——只要我们走对了路,党一定会实事求是的。我还总结了三句简单却掷地有声的话:完成国家的任务,留足集体的份额,剩下的就全是你们自己的了。” 村民严金昌至今记忆犹新,“大包干”的第一年,小岗村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景象,粮食满仓,笑语盈盈。 而随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遍了神州大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星火燎原般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曙光村也在温康金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号召,于1980年年底正式实施了包产到户。 曙光村,这个拥有7个生产队、1787口人、900多亩耕地的村庄,曾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饱受“大锅饭”体制之苦。村民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只求工分不顾效率,导致生产力低下,生活困苦。那时,砖瓦房是稀罕物,家禽家畜更是少见,因为有限的田地连人的温饱都难以解决。然而,正是这样的困境,激发了曙光村求变的决心。 面对人多田少的现实,曙光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利用富余劳动力,办起了集体经济——砖瓦厂,不仅为村庄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但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推广,一些尝到了集体经济甜头的干部开始犹豫甚至抵制。对此,温康金态度坚决,他先从自己做起,再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成功推动了包产到户在曙光村的实施。 1980年春节前夕,万里同志亲临小岗生产队,逐户走访,看到眼前的景象,他欣慰不已。面对外界的质疑,他坚定地表态:“地委同意你们先干三年,我批准你们先干五年。只要粮食增产,对国家有贡献,集体有提留,社员生活得到改善,干一辈子也不是开倒车!” 同年初,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以《顺应民心,积极引导》为题作了发言,呼吁为“大包干”正名,承认它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我强调,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低,是衡量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试金石。实践证明,大包干到户责任制就是给农民穿上了“合脚鞋”,让中国农业得以大步前行。 会议总结时,万里同志的一席话更是掷地有声:“包产到户不是我们的发明,但它已经存在了,就像孩子已经生下来,妈妈很高兴,你总不能不给孩子报户口吧?王郁昭同志说得好,孩子挺好的,给报个户口吧,承认它也是责任制的一种……这绝不是资本主义,包产到户不等于单干,单干也不等于资本主义,没什么可怕的。” 就这样,大包干责任制在安徽省获得了“户口”,虽然起初只是地方性的认可,但这已足够让改革的火种继续燃烧。尽管万里同志于1980年春调离安徽,但大包干的争论并未因此停歇,反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 直到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的合法性,这一源自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终于得到了全国的广泛推行,开启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万里在会上曾说只有分田到户,农民才有积极性!农业不能学大寨,要学小岗!包产到户责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2-19 09:04:36
0
阅读:301
知你
种子好,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