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士把哥哥来了的消息告诉了李讷母亲,她说:“这老东西真不识时务,他还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人?解放以前他当过国民党的兵,解放以后被审查和管教过,像他这样的人还有脸要求见我,真自不量力!我现在是委员,如果会见一个曾为国民党扛过枪,与人民为敌,被人民政府镇压过的人,那我的阶级立场到哪里去了?”这时,旗手心里很矛盾,经过思想斗争,她决定还是见一面,赶快把他们打发走。为了避嫌,旗手请卫士报告主席她哥哥来求见的事,并请示“我见他们一面好,还是不见好”。毛主席回答说:“为什么不见?国际战犯都能改造好,国民党的高级人物我都可以见,难道你的亲兄长都不敢见吗?你不能六亲不认吧!见,一定要见。” 会见时,面对多年未见面的哥哥,旗手没有表现出一丁点想念之情,反而像训斥小孩子一样,疾言厉色地教训了一番。她说:“你们到北京来,为什么事先不向我请示汇报?你们这是逼着我见,搞突然袭击。像你这样有历史问题的人,不能乱跑,更不该私自到北京来。你一来搞得我很被动。从今以后不许你再来北京,你今天立即离开北京。”旗手还没等哥哥擦完眼泪,头都没有回一下就走了。 相比之下,毛主席的心胸真的宽广。 1912年深秋,毛主席踏入长沙省立湖南图书馆的那一刻,他的目光被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牢牢吸引,心灵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震撼。这幅地图不仅展现了世界的辽阔与壮丽,更激发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与探索欲。六年后,当毛主席送别罗章龙赴日深造时,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七言古诗,其中“要将宇宙看稊米”一句,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初步闪耀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 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心系民族命运,怀揣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他犹如一名勇敢的探索者,立志在茫茫书海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谛。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相互砥砺,只谈论那些关乎人类天性、社会进步、国家兴衰、世界变迁的宏大议题。在创立新民学会时,他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学会方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1919年的冬日,青年毛主席再次踏上北京的土地。在这里,他深受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书籍。这些思想的光芒逐渐照亮了他的心灵,使他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决心将个人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世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毛主席的胸襟依然如宇宙般广阔。他的诗词中,红军被赋予了“天兵”的神圣称号,而那座传说中能通往天界的“不周山”,更是成为了他笔下壮志凌云的象征。无论是“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的豪迈,还是“狂飙为我从天落”的激情,亦或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坚定信念,都彰显出他在逆境中穿越历史的长远眼光和直达宇宙的宽阔境界。 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毛主席率领着仅有的700多名战士,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五次围剿,却奇迹般地发展壮大,最终汇聚成近10万大军的磅礴力量。这一壮举,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世界军事史上书写了传奇。它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远见与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对于创业者而言,逆境更是一个炼金炉,能否成功,就看你如何在逆境中找准定位,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血路。 毛主席并非一开始就站在中共的领导岗位上,而是在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后,特别是在遵义会议后,才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党和人民的领袖。他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崛起,正是因为他拥有全局观点,能够在组织服从的共性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样,虽然他从未系统学习过军事,但全局观点却成为他指挥战争的得力助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全局理论的出台,更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建军之初,毛主席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1928年,他在井冈山宣布了工农革命军宽待俘虏的政策,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人心,也为红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他又不断完善这一政策,提出了“不搜敌兵腰包”等具体规定,最终将其纳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中。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遗留下的1000万军政人员,毛主席以非凡的气魄决定“包起来”,确保每一个人都有出路。 长征,是红军历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在这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征途中,中央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与考验。他们攻占了700余座城池,击溃了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穿越了茫茫的大雪山和荒无人烟的沼泽地,跨越了14个省、18座大山、24条河流。当长征即将结束,中央红军踏上陕北的土地时,毛主席登上了岷山的峰顶。他回望来时的路,心中充满了感慨与自豪;远望前方的天,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面对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色和巍峨雄壮的昆仑山,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最终有感而发,创作出了那首震撼人心的《念奴娇·昆仑》。
卫士把哥哥来了的消息告诉了李讷母亲,她说:“这老东西真不识时务,他还不知道自己是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2-20 17:02:45
0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