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站起身,有些愤怒:“总司令,你这不是把主席向死路上推么?”8月23日,延安枣园。周恩来手拿一封电报匆匆进来,毛泽东神情严肃地问:“重庆方面又有什么新名堂?”周恩来说:“蒋介石又发来了第三封电报,一定要主席去重庆谈判。”彭德怀打破沉寂,说:“跟他们有什么好谈的?要打,就打!”刘少奇讲:“如果不去,他们一定要大造舆论,说现在打内战。”林伯渠大声说:“蒋介石根本就没有和谈的诚意,他是在摆鸿门宴,主席绝不能去!”周恩来还在思忖。朱德坐不住了,说:“我同意主席去!”一时间,大家把目光全投向朱德。朱德说:“你们看我什么?我又不能代主席去见蒋介石。不过,在主席去的同时,我们则要准备打、大打!”此言一出,满座骇然。康生站起身,有些愤怒:“总司令,你这不是把主席向死路上推么?”刘少奇摆摆手:“听总司令仔细说完。” 朱德站起来,严肃地说:“谈,是一定要去谈。但是,我们必须立足于打!不打而求和平,从来没有。主席一去,舆论就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康生质问:“可是,主席会有危险!”朱德说:“毛主席去谈判是有利的。有无危险?看来比过去保险得多了。”说到这里,毛泽东击掌:“好!总司令已经下令,就这么决定了!我毛泽东去重庆赴宴,总司令在家备战!同志们不是担心我去谈判的安全吗?蒋介石这个人我们是了解的,你们在前方打得好,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险一些。” 回溯往昔,1916年1月1日,蔡锷将军在昆明振臂一呼,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发布了激昂的讨袁檄文,正式拉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朱德率部奋勇当先,身先士卒,他的衣服和帽子在激烈的交火中多处被子弹洞穿,留下了斑驳的弹痕。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朱德因其卓越的战功和英勇的表现而在军中声名鹊起,成为了众人瞩目的英雄。 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率部驻防泸州,他与部队同仁及当地的文人雅士共同发起并组织了两个诗社——东华诗社与振华诗社。在起草《东华诗社小引》时,朱德明确阐述了组织诗社的宗旨:“我们要大声疾呼,振兴东亚中华;我们要高举旗帜,打倒西方帝国。”然而,护国战争虽然胜利,但北洋军阀却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各派系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而频繁爆发战争。 朱德被迫卷入了这场无休止的军阀混战,他的内心充满了困惑与痛苦。他常常扪心自问:“为何我曾经那样充实、多彩的生活,如今却变得如此空虚和毫无意义?或许,我从未真正按照自己应该的方式去生活?军阀混战,百姓遭殃,这难道就是我们多年奋斗所换来的结果吗?这难道就是我们热血沸腾、矢志救国的使命吗?” 在南昌起义中,朱德所率领的起义部队虽然人数不足五百,且多为未经战斗的学兵、警察和保卫队员,实战经验和作战能力相对匮乏,但他们在朱德的带领下,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这些官兵并未直接参与战斗,而是负责监视敌军和担任预备队,但朱德在起义中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为起义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起义面临失败的危机时,朱德却挺身而出,成为了这支陷入困境的部队的主心骨。当时,起义军剩下的两千多人已与前委失去了联系,处境孤立无援,一切只能依靠朱德来临时负责,所有的希望也都寄托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面对外部敌人的重重围剿和内部组织的混乱不堪,朱德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坚决反对解散部队,下定决心要为这支陷入绝境的队伍找到出路。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分析,朱德发现湘粤赣边界地区的敌军兵力相对薄弱,且该地区农民运动基础深厚,曾积极支援北伐战争。于是,他毅然决定带领部队直奔湘南,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徐向前是朱老总的好战友,徐向前儿时的求学经历与众不同。他就读的是私塾,但那时的私塾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大炕,书桌摆上”的简陋模样,而是有了专门的学堂。徐向前不仅学习刻苦认真,而且玩耍也玩出了名堂。他特别喜欢爬树,经常拉着几个同伴一起比赛上树的速度和技巧。他总是选择那些不易攀爬的树木作为挑战对象,而把容易爬的树留给对手。这样一来,无论是赢了还是输了,他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如果赢了,他会觉得自己很有光彩;如果输了,他也会认定是自己功夫不到家,需要更加努力练习。 徐小岩提到了父亲徐向前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品质——清白做人。他回忆说:“1980年我远赴加拿大留学深造时,父亲和母亲为了鼓励我特意写了一段话给我寄去。那段话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求学之道如攀险峰,在前进途中要善于在迂回曲折过程中选择适当的途径;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艰险困难才能达到目的。学然后知不足;困而后知难。’这是父亲对我的殷切期望和教诲啊!” 徐小岩还提到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父亲从来不会为我说话或者谋求什么私利。他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清高自守、廉洁奉公的典范。他们的威信之所以高就是因为他们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康生站起身,有些愤怒:“总司令,你这不是把主席向死路上推么?”8月23日,延安枣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2-20 13:01:19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