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769团收到消息,日军运输队经过苏亭。团长郑国仲两眼发光喊道:“苏亭可是

酒馆茶色 2024-12-21 23:15:02

抗战中,769团收到消息,日军运输队经过苏亭。团长郑国仲两眼发光喊道:“苏亭可是个好地方,我们来个瓮中捉鳖。”部队进入伏击阵地之后,日军却因为天气不好迟迟不来,郑国仲心里有些着急,此时侦察员跑来报告:‘日军来了!’ 当时郑国仲正带着部队转移到了拐儿镇一带,准备在这里找机会歼敌。为此,他们派出成批的侦察人员出去,一边侦察敌情,一边和当地武装联络。 第二天中午,一个侦察员满身脏兮兮的跑回来,还带回来两个人,两人是当地的联络员,他们提供了一个很有用的情报:黄漳经苏亭到辽县的公路上,经常有日军的运输队来往,现在敌人正把从各县抢掠来的物资运回城,公路上出现的运输队的频率更加高。 有时候少则一百人,多的话也只有三百来人,平常也没有大部队去打击他们,所以日军一路上警惕性都不高,再加上前不久他们又打了胜仗,正是麻痹大意的时候,现在打他们一下正合适。 郑国仲当即拍板:“好!那我们找个地方,打它一家伙!”联络员当即建议:“郑团长,苏亭可是个好地方!”郑国仲当即带着人查看地形。一行人经过乔装,走小路来到了苏亭。 郑国仲看了之后,当场拍手叫好,苏亭果然是一个打伏击的理想地方,东边是价站山,西边是一个小山坡,村北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和河滩,河对面是东寺垴,在前面一点就是陡崖。陡崖下面的河滩呈“已”字形。只要日军钻进来,部队掐住两头,那可真是瓮中捉鳖了。 回去的路上,郑国仲已经想好了作战方案。回去之后,郑国仲当即布置:3连1、2排和地方游击队作为主力,1排带两挺机枪到东寺垴的断崖上,居高临下,2排带一挺机枪,在北面沟口山梁上埋伏,和1排构成交叉火力。 另外布置半个班在东寺垴的山腰上,随时支援。另外一支游击队在东寺垴西北的高地上,阻止可能抢占高地的日军。另外一支游击队,在东寺垴石崖上,日军进来的时候,就往下面扔石头。 很快,更加准确的情报传来,栗城日军三百余人,不日出城,将押运大批物资经过苏亭,前往辽县。午夜时分。3连和游击队经过长途跋涉,悄悄的来到了预定阵地上,开始修建工事,垒石头。山崖处常年无人往来,草齐腰那么高,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战士们还是对阵地进行了伪装。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机枪的射击精度,连长还让人测量射击距离,架在西面的机枪,距离公路只有百余米,东面沟口的机枪,更加靠近公路,距离河滩只有五六十米,只要日军进来,战士们就让他有来无回。 在公路和河滩之间,他们还布置了一个梅花地雷阵,在地雷阵上,又轻轻的盖上马蹄印作伪装。在黎明之前,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日军到来。 慢慢的,天空渐渐发亮,此时东边飘来一团团乌云,随之而来的是绵绵细雨,山野间渐渐的生出一股子雾气来。这对于埋伏的战士来说,简直是天公也作美。 然而等了一上午,也不见日军的踪影,大路上什么也没有。有人渐渐猜疑,会不会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日军不出动了?郑国仲看着远方空无一人的大路,也开始着急起来。一直到一点钟,前方观察哨突然报告:“日军三百余人,押着两百多挑夫,三百多匹骡马物资,已经全部通过了柏官寺。” 准备战斗的命令立即下达到了各部队。下午三点钟,伏击的战士终于看见了日军的先头部队。九个日军骑兵正骑着马,懒懒散散的走在路上,浑然不觉自己已经走进了埋伏圈。接着又有五个骑兵跟在后面走来。郑国仲先把他们放了过去。 果然这些骑兵过去之后,日军的步兵登场,长长的队伍慢慢走进伏击圈,日军呈四路纵队排开前进,后面跟着的是骑兵,最后面才是大车,辎重队,骡马队,挑夫队。 当日军队伍走进一大半的时候,埋在大路上的地雷阵被引爆,轰的一声,附近的两个日军当场倒下,其他日军吓得不敢留在路中间,纷纷闪到旁边,不敢贸然前进。 过了一会,见四周没有动静,日军以为不是袭击,只是遭到了游击队的袭扰,几个工兵立即拿着工具前去排雷。此时日军的后方队伍大乱,由于前面突然停了下来,又没有及时通知后方,后面的人和车依然涌向前,片刻间,大路上和河滩上全是密密麻麻的人和大车挤在一起。 埋伏在山崖上的战士们抓住机会,在开枪信号发出之后,果断开枪,三挺机关枪同时开火,子弹像雨点般扑向密密麻麻的日军队伍。日军队伍一下子被打的乱套,前拥后堵,有的甚至压成了一大堆,一些人见势不妙,不能再这里挨子弹,竟然擅作主张,往前面的石崖下面跑,祈求躲过一劫。 不一会,石崖下面挤满了人,上面的战士们抓住机会,二十多人一起用力,将两人来高的石墙推倒,巨石滚滚而下,下面的许多日军来不及走,纷纷被砸倒。此时,郑国仲命令埋伏在东寺垴上的两个掷弹筒也开了火。一颗颗炮弹呼啸而出,在日军队伍中开了花,一些跑到河滩上的日军,也成了活靶子。 伏击战一共打了半个多小时,日军连有规模的反击都弄起来,整个队伍都被打乱了。可惜的是这次部队带来的弹药不多,兵力也太少了,不然就能全歼他们,郑国仲便下令撤退,见好就收。此战后来统计,共毙敌一百四十余人,包括一名中佐。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