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边防战士回乡探亲,提亲的人差点把门槛踩烂,谁知他一个要求,将相亲对象吓跑大半! 1960年,适龄的魏德友选择参军入伍,报效祖国。 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十余年之久,城市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黄沙万里的大西北仍旧处于贫瘠之中。 为了防风治沙,国家派遣部队前往大西北进行建设,种树盖房,以人力改善沙漠。 那里水源稀少,黄沙漫天,日子是非常凄苦的。 但战士们没有怨言,在荒凉的西北一守就是几年的时光。 1964年,魏德友因表现良好,得到了回家探亲的机会。 父母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是非常骄傲的,因为他不仅是军人,长的更是英俊挺拔。 十里八乡有女儿的人家,早就对这家的小伙子虎视眈眈,得知他从西北归来,纷纷雇佣媒婆上门相看。 所谓成家立业,如今魏德友事业不错,也是时候娶妻生子了。 魏德友对此没有意见,他对妻子也没什么特殊的要求,唯有一条必须要做到。 那就是跟随他去西北生活。 西北条件艰苦,他作为边防士兵,不知道多久才能退伍回家,苦生活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虽然农户家的孩子不娇气,但女孩子还是想生活的安逸一点。 魏德友这条件一提出,不少的女孩选择了放弃。 他家瞬间从门庭若市变成了门可罗雀。 魏德友也不失落,对于他来说,建设祖国西北的重任,远比儿女私情要重要。 就在他即将启程返回西北的前一周,一个女孩突然主动找到了他,表示愿意跟他去建设西北。 女孩穿着打扮很朴素,说话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坚韧。 她名叫刘景好,家里比较贫困,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干农活。 刘景好一直很喜欢魏德友,她不觉得苦,她想要勇敢一回,和他在一起。 魏德友自然没有异议,两人在亲友的见证下,结为了夫妻。 结婚之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将妻子带到西北。 因为让她过去,首先需要向上级请示,还要准备一个房子。 大概三年之后,刘景好才被丈夫接了过去。 去之前,她心里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可没想到真实现状比想象的还要艰苦。 魏德友给他们俩申请的房子,就是在沙子里面挖出来的一个洞,床是干草加上柳条。 说句不好听的话,省城监狱的住宿条件都要更好一些。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刘景好嫁给了魏德友这位边防战士,就需要接受眼前这一切。 所幸,生活是越过越好的。 随着部队对大西北的加速建设,国家的扶持与开发,西北已经不再像过去那般荒凉了。 20多年后,建设西北的大部队返回原驻地,只有魏德友夫妇没有离开。 “也不能都走了,大西北还是需要守边人的。”面对记者的采访,魏德友真情实感的说。 就这样,魏德友夫妇成为了常驻西北边境的守边人。 那里已然栽种了许多树木,风沙也不如过往凛冽,但仍然较为荒凉孤独。 上了年纪之后,两人的身体都不太好了,因为出行不便,很多小病都是自己挺过去的。 孩子们一开始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一定要在那么荒凉的地方一直守下去。 等到长大了才明白,父亲的坚守是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考虑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边需要有人照顾,兄弟姐妹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派最小的妹妹去陪着父母。 有了女儿陪伴,魏德友夫妇的脸上多了许多笑容,守边的日子似乎也不那么难熬了。 也许多年以后,没有人记得魏德友夫妇为西北边防做出的贡献,但对于他们的子孙后代来说,这份坚守的精神是最宝贵的财富!
1964年,边防战士回乡探亲,提亲的人差点把门槛踩烂,谁知他一个要求,将相亲对象
红色的史纪
2024-12-23 10:46:03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