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7日约1时左右,增援金门岛的我246团团长孙云秀所率的幸存的50余名战士,在双乳山附近时,被围剿过来的蒋军发觉,遂继续突围转移。 1949年10月27日凌晨1时许,金门岛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人民解放军246团团长孙云秀带领着仅存的50余名战士,在双乳山附近艰难突围。敌人的围追堵截让这支英勇的队伍寸步难行,但他们毫不畏惧,誓要冲出敌营,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使命。 孙云秀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曾参加过万里长征和辽沈、淮海等战役。此次奉命增援金门,他深知任务的艰巨性。当登陆部队遭遇敌人顽强阻击时,孙云秀临危受命,率部冲锋在前。经过一天一夜的浴血奋战,部队伤亡惨重,弹药也所剩无几。面对眼前的困境,孙云秀沉着冷静地下达突围命令,要求大家拉开队形,熟悉地形,寻找有利位置,伺机突破敌封锁线。 战士们虽已筋疲力竭,但听从团长的号令,迅速分散开来,小股小股地在山野间潜行。孙云秀与警卫员小王、机枪手老张等十几人组成一个小分队,在最危险的前沿开路。他们时而匍匐前进,时而快速奔跑,不时还要回头射击,阻挡敌人的追击。 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旁爆炸,山石树木被射得粉碎。但没人退缩,没人喊苦,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突围去,告慰牺牲的弟兄,完成未尽的使命。一路上,孙云秀和战士们互相鼓劲打气,给对方加油鼓劲。 突围的路上困难重重,敌人的重兵合围,地形的复杂多变,人员的严重损失,无一不在考验着这支英勇的队伍。饥寒交迫,他们靠着半生糠、野菜充饥;疲惫不堪,他们轮流警戒、短暂休息;伤病缠身,他们以坚强意志支撑。在孙团长的带领下,大家互帮互助,共度难关,一次次化险为夷。 黎明时分,当孙云秀再次清点人数时,队伍只剩下12名战士了。一夜鏖战,近40位弟兄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无法站起。望着这些亲如手足的战友,孙云秀悲痛万分,但他强忍泪水,激励大家继续前行。"同志们,我们是为了新中国而战,牺牲的弟兄们视死如归,我们绝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最后时刻到了,活下去的就是胜利,革命的先锋就看我们的了!" 就在这时,一颗子弹突然打中了孙云秀身旁的警卫员小王。年轻的小王应声倒地,再也没有起来。这一幕让大家心如刀绞,悲愤交加。孙云秀强忍悲痛,命令机枪手老张取下小王的武器,节省宝贵的弹药。生与死就在一瞬间,但革命理想永存心间。孙云秀和大家约定,分头突围,力求幸存,日后再相会于解放区,共赴新征程。 孙云秀等人艰难突围的同时,金门岛其他地区的解放军部队也在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243团、244团、251团等兄弟部队先后遭到敌军重兵合围,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仍然选择了战斗到底,誓与阵地共存亡。 在古宁头西南角马祖宫北海岸,253团的50多名战士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这些从山东老区走出来的铁骨铮铮的汉子们,许多从未见过大海,更不会游泳,此刻却毅然选择纵身跳入茫茫大海。他们宁可葬身鱼腹,也绝不当俘虏。当敌军赶到海边时,只看到了被鲜血染红的海水,和一具具随波逐流的烈士遗体。英雄用生命践行了"宁死不屈"的铮铮誓言。 五沙角附近,解放军253团的作战参谋王裕生正指挥着海边阵地上的一批伤员坚持战斗。当他得知敌人又一次冲锋上来时,立即大声疾呼,提醒战士们做好准备。3营副营长刘德培和机枪连长朱元山不顾伤痛,将一挺打空了子弹的重机枪扔进了海里,宁可损毁武器也决不让其落入敌手。面对汹涌而来的敌军,王参谋选择了跳崖,视死如归。虽然牺牲未遂,但他最终还是和80多名伤员一起被俘。但他们的英勇行为,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红色赞歌。 在金门岛的海面上,一艘千疮百孔的帆船正在风浪中沉浮。甲板上躺着十几位重伤的战士,鲜血淋漓。他们手里握着没有子弹的枪,静静地擦拭着。这是244团的幸存者,当敌舰发现他们时,立即用机关枪扫射甲板,立时就有几个伤员倒在血泊中。但没人在乎生死,更没人哀求投降。鲜血洒在甲板上,洒在海水里,一艘小船,十几条生命,在硝烟弥漫的海面上,谱写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悲壮篇章。 当解放军各部队伤亡惨重,弹药耗尽之时,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在132高地附近,244团的百余名幸存伤员见到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陈诚来视察阵地,竟赤手空拳冲了上去,用血肉之躯展开了最后的搏击。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做俘虏。这感人肺腑的一幕,让在场的敌我双方将士都为之动容。那一刻,生与死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氛围,一种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与此同时,在金门岛登陆战中未能渡海作战的253团政治处主任张茂勋,带领着团部剩余人员和后勤人员600余人,沿着海岸线撤退。硝烟散尽,号角沉寂,这支600多人的队伍,就像是金门岛战役的幸存者,承载着部队的荣誉,寄托着牺牲将士的未竟遗志。
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