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张群出访日本,旅日的国民党人苗剑秋公开提问:“岳公,你追随蒋先生最久,和他关系也最密切。大陆失陷,你是否也要负一部分责任?” 张群坦然回答:“我只是一个厨子,主人喜欢吃什么菜,我做什么菜。” 张群的这番“厨子论”,很多人认为非常油滑,也有人觉得张群很谦虚,他的这种自贬与自污一样,是中国官场的传统智慧。 但在老黑看来,张群将自己比喻成老蒋的“厨子”,却并非简单的谦虚自贬,相反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个说法,道出了中国官场“大幕僚”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中有句老话——“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厨子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的是一种治理能力。张群说自己是老蒋的厨子,这里有好几层意思:第一、他帮老蒋解决问题,就如同主人点菜一样,有求必有应;第二、他办事,很对老蒋胃口;第三、他为老蒋办事,永远不会喧宾夺主,他与老蒋的关系,从始至终清晰明了,丝毫没有那些微妙的,不能示人的东西。所以说,张群口中的这个“厨子”,不简单,绝非那些官场奴才可比。 张群,字岳军,四川成都人。他的身世比较复杂,老娘原是光绪年间四川长宁邓县令的侍女,后来被邓县令搞大肚子,邓县令老婆容不下她,便将她许配给了一个张姓小民。也就说,张群的爹,不是亲爹,并且还是戴着绿帽,娶的他娘。 张群的爹,1920年就死了,他的老娘活得久,一直生活在大陆,1956年天天在广播里向远在台湾的张群喊话,叫他迷途知返,赶快回来。 张群与老蒋很早就认识了,两人是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的同学,后来一起到日本进振武学校学习军事。老蒋一生有很多把兄弟,但大多数都是政治把兄弟,玩的尽是嘴上喊哥哥,背地里捅刀子的把戏,但他在日本和张群、黄郛拜的这组把兄弟,还是有真情意的,黄郛死的早,张群与老蒋,则把把兄弟的情义维持了一辈子。 武昌起义爆发后,老蒋和张群回到上海,经黄郛推荐受到时任沪军都督陈其美的重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陈其美被刺身亡后,张群返回日本进了士官学校,老蒋则留在上海同杨虎等人混起了流氓生活。 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张群回国,投奔了老政学系的头子岑春煊,捞到了一些政治资本。1918年,熊克武做四川督军,张群回到老家,做了成都警察厅长,之后又转投河南督军胡景翼,干了一阵子开封警察厅长。 张群虽然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却不是带兵打仗的料,他擅长的是做说客,经营关系。1927年,老蒋北伐到南昌时,委任张群为总参议,想叫他拿下孙传芳。这事张群虽然没办成,但在过程中展露出了相当的智谋,因此逐渐受到老蒋重用。 在老蒋主政的那些年,作为“大幕僚”,张群的作用主要有三:第一、充当说客;第二、对日搞外交;第三、经营地方关系。 充当说客,张群最出名的就是中原大战时,到东北说服张学良出兵助蒋;搞对日外交,这个活,张群干了一辈子,该领衔时领衔,该背锅时背锅;经营地方关系,抗战时期,张群主政四川六年,不仅为老蒋稳住了这一至关重要的大后方,而且为前线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粮食啊,兵啊,源源不断。 1948年之后,国民党大溃败,老蒋妄图以西南为后方基地,做垂死挣扎,这个时候,从能力还有忠诚度上,他最信得过就两人,一个是陈诚,另一个就是张群。 陈诚被老蒋放到了台湾,张群则受命返回四川,经营最后一个立足点。 但是,大势所趋,他再擅长平衡地方关系,搞地方经营,最终也是徒劳。 1949年12月,张群受老蒋委托,冒险飞赴昆明,企图稳住行将起义的卢汉,不料卢汉决心已定,张群尚未展开游说,就遭到了软禁。 这是张群一生中最凶险的时候,按照周公的意思,抓住张群,是要拿他跟老蒋交换张学良的。遗憾的是,出于旧官场的情义,卢汉在未通知周公的情况,私放了张群。 有材料说,卢汉在决定放走张群的前夜,以手抚胸,徘徊呻吟了一夜。 由此可见卢汉当时抉择之难,亦可见,张群在旧官场与各路军阀打交道,确实有些东西。 败逃到台湾之后,张群不像其他国民党元老,大多遭到老蒋弃用,他始终扮演老蒋“大幕僚”的角色,可以说“红”了一辈子。 在台湾官场,张群有一句名言,“人生70才开始”。 有人说这是张群积极的养生之道,但熟悉内幕的则说,这是张群对老蒋的宽慰,是对所有国民党老人说的。 国民党高官之中,步入百岁俱乐部的有好些位,张群也是其中之一,活了102岁。 说到作为老蒋的“大幕僚”,张群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他的官场作风,也值得一提。 作为新政学系的后台老板,张群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从不任用私人。如被任市长,所提局长名单,任省主席,所提厅处长名单,其中绝无他的私人,基本上都是老蒋所熟悉或者欣赏的人。 但是,不任用私人的同时,他却有伯乐之名,不打压人才,遇到人才,乐于向老蒋推荐,像新政学系中坚杨永泰、吴铁城这些人,都是他推荐起来的。 再一点,张群不贪,在任上没有疯狂搞钱之举。 他曾经说过:能有五万块存银行吃利息,一家子的生活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