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人生只有24年,但却足够传奇,北大破例为她在八宝山办葬礼,她的追悼会上有三个重量级人物为其致悼词,其中就包括撒贝宁,她是谁?为什么她能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呢? 此人名叫张培祥,1979年生人,老家在湖南省醴陵市转步乡筱溪村。 张培祥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父亲因常年劳作患上了多种疾病,母亲又因小儿麻痹症的影响,导致左手不能活动。 家庭的艰苦并没有击溃张培祥对未来的期望,小小年纪的她就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她还表现出了十分出色的学习天赋。 比如说,老师让背诵课文,其他同学可能得看几十遍才能背下来,而张培祥最多只需要两遍就能倒背如流。 最后,在1997年的高考中,张培祥以株洲地区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 对一般人来说,考上北大就是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而对张培祥来说,考上北大,只是她高光人生的开始。 这年9月,张培祥拿着一家人东拼西凑来的1000块钱来到北大校园,这所高校人才济济,但张培祥的表现依旧亮眼,整个大学期间,她的综合成绩都稳稳保持在前十名。 那么后来,张培祥又是如何挑战自己的呢? 2001年,经过不懈努力,张培祥成功考上了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不管是本科期间还是研究生期间,她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她赚来的。 而且,据张培祥的母亲所说,家里头的瓷砖,彩电和洗衣机等东西,都是张培祥赚钱给买的。 张培祥喜欢阅读,小时候她就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20万字的中篇小说,读过那么多书,张培祥学习到了很多,求学期间,她在北京电视台兼职写剧本。 由于张培祥的文化才华太高,资深编导看上了她,并给了她很多资源,后来,张培祥还负责了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的策划,并且大获成功,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大家的赞赏给了张培祥莫大的动力,后来的她开始在论坛上发表文章和创作,比如说她写过《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等等短文集,每一部都反响强烈。 后来,张培祥又写了一篇关于自己的“人生传记”,名叫《卖米》,这篇文章在2004年第6期的《当代》杂志上公开发表,并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的一等奖。 只是,颁奖现场里并没有张培祥的身影,站在台上的是她的同学,大家也并不像是在领奖,而是在寄托哀思。 2003年,张培祥的身体出现异常,她总是莫名其妙头晕,还伴随着呕吐。 一开始,张培祥并没有当回事,或者说,因为穷惯了,她不敢去医院。 然而,到了5月,张培祥坚持不下去了,才去到了北大校医处检查,几天后又转移到了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 经过检查,她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恐怕时日无多。 张培祥的一生尝尽了苦难和挫折,现在,她依旧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躺在病床上的她依旧没有放弃读书,只要有时间,她都会翻看《红楼梦》。 6月,她写了一封告别信,并发布到了网上,信上有一首诗:“忽视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酸心;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长安昨夜风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 8月27日,张培祥永远离开了我们,9月2日,北京大学在八宝山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追悼会上,主持人撒贝宁、北大法学院党委书记以及张培祥生前的班主任都为她致了悼词,张培祥老家的一个小山坡上,还修建了一个纪念她的“怀念亭”。 跟历史上的伟人比起来,张培祥或许并没有那么耀眼,她的人生是短暂的,但也足够传奇,她一生都在经历磨难,一生都在磨难中成长,她内心的那份纯洁的文学梦足够精华我们的心灵。
她的人生只有24年,但却足够传奇,北大破例为她在八宝山办葬礼,她的追悼会上有三个
鉴史忆往呀
2025-01-15 17:22:5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