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方正平将军前往村委会办公室,走着走着方正平将军停了下来,质疑道:这是孩子们上学的地方?村干部低着头说:首长!孩子们一直都在这上学! 平江县长寿街区域历来被誉为“五里八将军”的摇篮,这里曾培养出一百多位与方正平共同参军的红军战士。然而,岁月无情,多数英烈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6年4月,方正平在经历了多年的战斗生涯后,终于回到了位于马嘶村的故乡。返乡的第二天,他便在风雨交加的天气中,踏上了慰问烈士遗属的艰难路程。 在桂桥乡的三三村,方正平见到了烈士的遗孀喻松菊。 她的生活困顿,引起了方正平的深切关注。面对这样艰难的境遇,方正平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仅有的100元钱捐赠给喻松菊,并嘱咐她的子女们要更加关心和照顾老人。 此举不仅体现了他对战友家庭的真挚关怀,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革命友谊的坚守与责任感。 随后,方正平来到了桂桥乡毛湾村,探访另一位烈士的家属。在交谈中,他得知这位烈士在长征途中不幸牺牲,而由于缺乏相关部队的通知和证明,家属至今未能享受到应有的烈属待遇。方正平感到震惊和愤怒,因为他亲眼目睹了这位战友的英勇离世。带着坚定的信念,他向家属保证一定会解决他们的困难。当天,方正平立即驱车前往平江县民政局,详细反映了情况并亲自出具了相关证明材料。民政部门迅速确认了这位同志的烈士身份,并及时补发了抚恤金,确保了战友家属的基本生活保障。 在民政局内,方正平了解到平江老区存在众多优抚对象,抚恤金的发放常常因各种原因而延误或不足。面对这一现象,他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拿着中共平江县委和平江县人民政府的报告,毅然决然地找到国家民政部反映问题。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这些优抚对象的待遇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对此,县里的同志代表众多优抚对象向方正平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方正平严肃地回应道,作为幸存的老兵,为这些战友奔走呼吁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乡亲们常常感叹,方正平并不像一个官员,而更像是山沟里淳朴的乡亲。面对这样的评价,方正平情真意切地说道,他不过是一个在山间长大的放牛娃、小长工,是平江人民的儿子。对于外界赋予的荣誉称号,他谦逊地认为自己不过是人民的勤务员,尽自己所能为乡亲们服务。这种谦逊和务实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了解他的人。 1988年的初秋,湖南平江县马嘶村的小路上泥泞不堪。方正平将军跟随着村干部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缓步前行,准备前往村委会办公室。忽然,他的脚步停在了一座破旧的平房前。 透过残破的窗户,隐约可以看到里面正在上课的情景。教室里,几十个小学生挤坐在低矮的木板凳上,有的孩子甚至要两三个共用一张桌子。教室的墙上爬满了蜘蛛网,墙角处的泥土已经剥落,露出了里面的砖块。一块老旧的黑板倚在前墙上,上面还能看到些许粉笔留下的痕迹。 看到这番景象,方正平将军的脸色顿时严肃起来。他转过身,用质询的目光看着身边的村干部,声音里带着几分沉重:"这就是孩子们上学的地方?" 村干部低着头,声音里带着几分愧疚地回答道,这间破旧的房子确实一直是村里孩子们的教室。他说这些话时,目光始终没有抬起来,似乎不敢直视将军的眼睛。 这所简陋的学校,就这样真实地呈现在了方正平将军的面前。教室里,老师正在坚持着授课;操场上,孩子们在享受着课间的快乐;而在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却是一个关于教育条件亟待改善的现实问题。 村干部的沉默,孩子们的读书声,破旧的校舍,以及细雨中的那个下午,都在诉说着一个山村教育的艰难处境。这个场景,成为了促使方正平将军决定改变村里教育条件的重要转折点。 方正平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和对乡亲们的真诚关爱,使他在当地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他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和平年代,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1994年,方正平在北京逝世,享年不惑之年。次年,他的骨灰被安葬回到故乡平江县长寿镇,送葬仪式上万人空巷,乡亲们自发前来送别这位受人敬仰的老兵。 在方正平的墓碑上,中共平江县委和平江县人民政府特意刻上了一副对联:“忠魂一缕萦萦依故土,正气无量浩浩满中华”。这不仅是对方正平个人品德和贡献的高度赞誉,更是平江人民对他无尽的爱戴与怀念的集中体现。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这位老兵深沉的敬意和崇高的敬仰。 方正平的一生,是一部平凡而又伟大的革命者的缩影。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在和平年代,他回到故乡,默默奉献,关怀战友家属,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他的事迹不仅铭刻在平江县的历史长河中,也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方正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1988年,方正平将军前往村委会办公室,走着走着方正平将军停了下来,质疑道:这是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1-18 18:35:05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