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出生于1890年的加拿大,家庭富裕,祖父是医生,父亲是牧师。然而,他年轻时过着叛逆且不羁的生活方式,初到中国时曾让一些人感到不满。他的人生在33岁时迎来重要转折。当时,他与一位来自富裕家庭的英国女子结婚,但一年后被诊断患上肺结核。为了不连累妻子,他选择了离婚。这段经历让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36年,他毅然投身西班牙内战,加入国际纵队,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战斗。
1937年,日本侵华,中国人民的困境引起了白求恩的关注。他通过报纸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前往中国提供援助。他向北美的共产党组织申请,并毫无阻碍地获得批准。一些人认为,他的顺利批准是因为组织希望借此磨练他的性格。
1938年,白求恩带领医疗队抵达武汉,与周恩来会面,随后奔赴前线。在延安,他提出成立战地手术队的建议并获得批准。目睹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的顽强奋斗后,他深受触动,决定放弃高额补贴,与战士们过简朴生活。
在晋察冀根据地,白求恩全身心投入战地医疗工作,创建模范医院和野战外科医院。他推广“三步消毒法”,显著降低感染率,并普及输血技术,甚至多次亲自献血,被称为“群众血库”。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众多战地救护人才,为中国军队提升医疗水平贡献巨大。
然而,1939年不幸降临。在一次手术中,白求恩感染了细菌,病情恶化为败血症。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他口述遗书,把医疗器械留给医生护士们,鼓励他们继续战斗。他希望以共产主义战士的身份离世,其遗愿得以实现。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去世,享年49岁。毛泽东为纪念他,撰文赞扬其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情怀。白求恩因了解中国人民抗日决心和中国共产党力量,全心付出,他不仅将生命献给中国,也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