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原名陆坚,常熟人。幼年失去双亲,被温州人收养,改姓黄,字公望。他早年在官场奋斗,却因政治纷争入狱。这段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出狱后,黄公望将全部精力投入绘画领域。
黄公望成名较晚,但在山水画领域造诣深厚,独树一帜。五十岁左右,他开始正式创作,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富春山居图》。图中描绘了初秋时分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然而,创作过程非常曲折。他在79岁时于江边写生,被仇家推入江中,幸亏一位樵夫相救。在樵夫家中住了四年,黄公望沉醉于富春江畔的旖旎风光,全力创作。他运用了长披麻皴的技法,经过七年的精心雕琢,完成了这部不朽之作。
命运多舛的《富春山居图》在明代险些被土豪吴洪裕焚毁殉葬。幸好吴洪裕的侄子机智地以假画替换,才保住了原作。尽管画作被焚成两段,但部分得以幸存,分别成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如今,“剩山图”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而“无用师卷”则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两部分在历史中各自流传,直到2011年再度合璧展出,给艺术界带来了巨大轰动。
黄公望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自号“一峰道人”。他的作品充满“古意”,在笔墨间体现出神韵追求。他巧妙运用留白和线条,营造出空灵意境,呈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命哲学。在与画友交流切磋时,他强调隐逸精神,其作品《秋山招隐图》生动展现了道家理想世界。
晚年的黄公望选择隐居,常在富春江畔漫游写生,生活简单宁静。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不减,即便在狂风骤雨中,仍沉浸于自然风光。他的痴迷与坚持,使他在中国山水画界留下了深远影响。黄公望与倪瓒、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他们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