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刘毓标是江西上饶人,曾任29军政委、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1961年转业到江苏省民政厅任副厅长、党组书记。 1997年4月4日,这个本该欢度清明节的日子,对于刘华健和刘华苏两兄弟来说却成为了一个悲伤的日子。他们的父亲,开国少将、原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刘毓标,在这一天因病去世,享年88岁。当天,两位儿子守在父亲的病榻前,目睹他在睡梦中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刘毓标,这位开国将军,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是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刘毓标同志于1927年4月投身革命,积极投身于当时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事业中。那一年,国内局势动荡,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交替上演,刘毓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同年,他参与了著名的“弋横暴动”,这一事件在当时的革命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他早期在革命斗争中的积极作为。 1928年8月,刘毓标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进一步表明了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和追求。两年后,即1930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这一时期,他在党内逐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后续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毓标同志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他历任乡苏维埃主席、中共葛源区委书记、皖南特委委员、歙县县委书记、太平中心县委书记等职务,逐步在党的基层组织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皖南红军独立团的政委,他积极参与创建和发展赣东北苏区的斗争,领导创建了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这不仅巩固了当地的革命基础,也为后来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34年12月,刘毓标转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更加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与战友们一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凭借智慧和勇气,开辟了皖浙赣游击根据地,为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以及地方党的组织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1937年3月,他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被敌人俘虏。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利诱下,刘毓标同志始终坚守党和红军的秘密,宁死不屈,展现了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毓标同志被党组织成功营救出狱,重新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他在新四军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总务科科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教导员、新四军江北干部学校政治处主任等。作为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新四军直属政治处主任、52团政委、抗大八分校政委以及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毓标同志在政治思想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 在抗日战争期间,刘毓标同志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注重吸收和培养革命青年,致力于为党和军队输送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他深知,只有思想上的坚定和组织上的完善,才能确保抗战的胜利。因此,他在各个岗位上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了新四军的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壮大,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毓标同志继续发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历任淮南军区津浦路西分区兼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副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一旅和第三十二旅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九军第八十六师政委及政治部主任等职务。他率领部队积极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以及漳厦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 在淮海战役中,刘毓标同志指挥的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坚定的信念,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的重要力量,极大地动摇了敌人的战斗意志。在渡江战役中,他所领导的部队勇猛突击,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为解放军顺利渡江奠定了基础。上海战役中,刘毓标同志的部队在复杂的城市作战中表现出色,成功解放了这座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福州和漳厦战役中,他带领的部队同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华东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毓标的军旅生涯达到了顶峰。他先后担任29军政委、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等重要职务。 1961年,刘毓标告别了军营,转业到江苏省工作。 组织上任命他担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书记。刘毓标从一线战斗部队来到地方,从事民政工作,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要知道,当时的刘毓标已经是一名德高望重的正军级将领,完全可以向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刘毓标没有那样做,他对组织的安排毫无二话,立即带着满腔热忱投入到新的岗位上。 在民政厅工作期间,刘毓标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把在军队养成的优良作风带到了地方工作中,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离休前,刘毓标担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本来,按照他在战争年代的贡献,完全可以享受更高的待遇。但刘毓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谦虚低调,一心为公。直到晚年,中央考虑到他在抗战时期的特殊贡献,特批他享受省长级待遇。
开国少将刘毓标是江西上饶人,曾任29军政委、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1961年转业到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1-20 17:15:31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