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袁世凯让张作霖来北京述职。如何能让精明的袁世凯对自己放心呢?张作霖思

甜蜜游记 2025-01-21 17:53:46

1914年,袁世凯让张作霖来北京述职。如何能让精明的袁世凯对自己放心呢?张作霖思考再三,决定“装傻”。和袁世凯见面时,张作霖扑倒在地,行了跪拜大礼,而当时官场已经废止了跪拜礼,改为行鞠躬礼了。 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历经两千多年的帝制在辛亥革命后轰然倒塌。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然而新生的共和政权并不稳固,各地军阀割据,中央政权的命令难以真正落实到地方。民国初年,全国形成了北洋军阀、西北军阀、西南军阀等多个势力集团。 北洋军阀的掌门人袁世凯此时已经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手中握有十几万北洋精锐部队。这支军队是他在清末就开始培养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但即便如此,袁世凯的统治基础依然不够稳固。他虽然控制了北京的中央政府,但各地的军阀势力依然我行我素,许多地方连税收都收不上来。 在东北的张作霖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实力派。这位出身东北乡间的将领,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掌控了奉天一带的军事力量。 作为一师之长的张作霖,此时已经在东北地区拥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他凭借着对当地情况的熟悉和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在奉天一带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于袁世凯来说,像张作霖这样的地方实力派是心腹之患。他们手中有兵权,占据地利,随时可能成为反对中央的力量。 而对张作霖而言,如何在强大的中央政权面前保全自己的实力,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他的军事力量虽然在当地称得上一号人物,但与袁世凯的北洋军相比还是相形见绌。 对于一个地方军事力量来说,东北的军事实力远不及北洋军。张作霖手下的这支部队,无论是在装备还是训练上都比不上袁世凯的北洋军。 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张作霖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此前袁世凯就曾下令要调他的部队去蒙古,这明显是想削弱他在东北的影响力。 面对这种局面,张作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应对策略。他要让袁世凯相信自己只是一个目光短浅、贪图享乐的武夫。 为了塑造这样的形象,张作霖在北京城里开始了他精心设计的表演。他带着手下的将士们在北京城的八大胡同出入,整日沉迷于吃喝玩乐。 这种行为很快在北京城传开。在当时的北京城里,张作霖的名声逐渐变成了一个只知道声色犬马的粗鄙之人。 在他见到袁世凯的时候,更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当时的民国政府已经明令废除了清朝的跪拜礼节,改为西式的鞠躬礼。 但是张作霖却不管这些规矩,直接在袁世凯面前扑倒在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政界看来是极其落后和不合时宜的。 他还刻意在袁世凯面前表现出对金钱的极度痴迷。在袁世凯办公室的会面中,他的目光始终盯着摆放的金银器具,对袁世凯的话语时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 在日常的政务接触中,张作霖也总是表现出对政务不感兴趣的样子。他经常在重要的政务讨论中打瞌睡,或者突然岔开话题谈论吃喝玩乐的事情。 他还特意在袁世凯的幕僚面前表现得毫无城府。在饭局上大吃大喝,说话粗俗不堪,完全一副乡下武夫的做派。 这种种表现,都在向袁世凯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张作霖只是一个贪图享乐、没有远大抱负的地方武将。 而这正是张作霖想要达到的效果。在强权面前,有时候示弱反而是最好的自保方式。 张作霖的政治手腕不仅体现在他的"装傻"表演上,更体现在他对时局的准确把握。在表面示弱的同时,他暗中一直在强化自己在东北的实力基础。 这种表面上的示弱,让袁世凯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而张作霖则利用这个机会,在东北一步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关键时刻,张作霖还懂得适时表态支持袁世凯的政治主张。当袁世凯有意推行君主立宪时,张作霖立即表示了强烈的支持态度。 这种支持立场让袁世凯对张作霖的印象进一步改善。在袁世凯看来,这位东北将领虽然粗鄙,但至少是个识时务的"自己人"。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运作,张作霖成功地保住了自己在东北的地盘。袁世凯原本打算削弱他势力的计划也逐渐搁置。 这种结果对张作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他不仅避免了被袁世凯削弱势力的危机,还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场政治博弈的结果,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在强权面前,直接对抗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 有时候,示弱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张作霖通过"装傻"的方式,成功地化解了来自中央的压力。 这种权术运用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春秋时期的范蠡、战国时期的张仪,都曾经运用过类似的智慧。 张作霖的"装傻"策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这种传统智慧的延续。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智慧。 在这场博弈中,张作霖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懂得在什么时候该示强,什么时候该示弱。 这种政治智慧最终帮助他度过了危机,并在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这个结果证明了他的策略选择是正确的。

0 阅读:53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