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女翻译刘禄曾前去美国访问,期间在餐馆用餐。一位50多岁美国男人紧盯她

爱吃凉历史 2025-01-24 18:33:45

1979年,女翻译刘禄曾前去美国访问,期间在餐馆用餐。一位50多岁美国男人紧盯她看了20分钟,终于忍不住快步走上前来,一把抓住她的手...... 1949年5月,随着上海的解放,许多年轻人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场革命胜利。那时的刘禄曾,也曾怀抱着投身于这场伟大事业的梦想,打算加入解放军文工团。然而,由于她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这一愿望未能实现,未能通过录取。 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给了她再次报名参军的机会。为了处理大量战俘,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俘虏,志愿军急需有翻译能力的年轻人。 刘禄曾凭借自己出色的英语能力,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个军人。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一道,穿着厚重的棉军装,北上前往朝鲜,跨过鸭绿江。 抵达战场后,刘禄曾才意识到战争的严酷。整个战场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四处是美军轰炸留下的废墟。正值严寒的冬季,营帐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战士们只能在防空洞中度过漫漫长夜。洞里没有任何物资,冰冷的地面使得夜晚的寒冷更加刺骨。 刘禄曾来自于一个曾经富足的家庭,从未经历过如此艰苦的生活。行军时,由于没有空中优势,志愿军只能选择在夜间行进。 行进的路途异常艰难,刘禄曾的脚上很快就磨出了血泡,疼痛几乎让她忍不住尖叫,战友们看到她那副娇弱模样,不免对她产生怀疑,认为她很快就会坚持不下去。正是这种眼神的挑战激发了她更强的意志,之后每一次挑血泡,她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1951年,刘禄曾被分配到朝鲜中部一个废墟镇,担任兵团政治部敌工部的翻译工作。她接触到的,不仅仅是日常英语,更是复杂的军事术语。为了尽快适应,她和同伴们加班加点地翻译缴获的美军物资,并通过查阅资料迅速提升了专业能力。 在这里,最重要的任务是向俘虏们宣传志愿军的优待政策,消除他们的敌意。然而,面对这些被战争摧残的俘虏,尤其是那些抵触情绪极为强烈的美军士兵,刘禄曾的任务远比想象中艰难。 其中一位美军飞行员曾试图要求特殊待遇,刘禄曾毫不犹豫地取消了他的优待,并将其与普通俘虏关在一起。这一决定迅速让这位飞行员屈服,主动配合她的审讯工作。 另一位名叫詹姆斯·柏特纳的美军新兵,由于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一度表现得极为消极,甚至产生了自杀念头。刘禄曾通过与他长时间的沟通,逐渐打破了他的心理防线。她的关心与鼓励使得詹姆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并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希望。 两天后,当詹姆斯因病无法继续前行时,刘禄曾确保他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疗,并且安排了专车将其送往下一站,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詹姆斯。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进入了关键阶段。当时,刘禄曾在战场上担任广播员。当停战协议最终达成时,她成为第一个向前线传达这一消息的人。与此同时,身边的志愿军战士们与美军士兵都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彼此间充满了欢呼。 多年以后,随着中美正式建交的历史时刻到来,刘禄曾有机会访问美国。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生效,标志着两国恢复外交关系。 吴贻芳博士此行也前往美国,刘禄曾作为随团人员之一,担任翻译工作,凭借流利的英文能力,她成为了中方代表团的重要成员。刘禄曾并未预料到,她此次的美国之行将让她与一个旧日战俘重逢。 在美国,刘禄曾的老同学邀请她参观了一家博物馆。正逢该博物馆举行每月一次的聚会,馆长热情地邀请她参加晚宴。她的中国背景引起了美国人浓厚的兴趣,大家纷纷向她询问中国的各方面情况。 刘禄曾在餐桌上用流利的英文与大家交流,成为了聚会的焦点。特别是,当一道扬州炒饭端上桌时,厨师特意请她点评。正当气氛融洽时,一位美国男子走进了餐厅,眼神立刻锁定了她。 这个男子满脸激动,走向刘禄曾,并问道:“你是否姓刘?”看到她点头后,男子情不自禁地紧紧握住她的手,提到自己曾是朝鲜战场上的战俘,在战俘营时,刘禄曾曾给他送去过一份圣诞礼物,那是一枚写着“和平”字样的小别针。 “你还记得我吗?”他问道。听到这话,刘禄曾才恍然记起,那个曾在战俘营里受过她关怀的士兵,正是詹姆斯·柏特纳。 詹姆斯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时,感慨万千。他表示,在战俘营的日子里,看到中国战士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尤其是在刘禄曾的鼓励下,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他说:“中国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是真正的朋友,人民都是不希望战争的。” 参考资料:林敏端. 《志愿军女军人》 1995

0 阅读: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