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五一,大学生史树青在北京西直门外的早点摊发现一个大盘盛凉粉,细看之下,这竟是明代宣德官窑瓷器,极为珍贵 1951年的五一劳动节,阳光洒在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上。这条热闹的街道一早便人潮涌动,街边的早点摊连成一片,食客们围坐其间,摊主们忙着吆喝生意,整个场面充满了浓厚的市井烟火气。在这样看似平凡的场景中,一场关于文物保护的传奇故事悄然上演。 年轻的大学生史树青,怀着一贯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走进了一家早点摊,准备享用一碗凉粉。 他坐下后,不经意地打量四周,突然被摊主盛凉粉用的器皿吸引住了目光。这是一个直径超过40厘米的大盘,青花纹饰细腻流畅,盘底隐约透着岁月的痕迹,与周围普通的碗碟形成了鲜明对比。 史树青的心猛然一颤,职业的敏感性让他迅速判断出,这绝非普通餐具。他压下内心的激动,细细端详着大盘的每一个细节,越看越确信这是一件来自明代宣德官窑的青花瓷器。 明代宣德官窑以工艺精湛闻名,是当时制瓷工艺的巅峰,而像这样的大件瓷器,更是凤毛麟角。 青花瓷所用的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需耗费极大的心力,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瓷器毁坏。因此,这样一件尺寸超大且保存完好的青花大盘,其价值不可估量。 史树青尽量保持平静,用完早点后悄然离开。然而,他的脑海中始终浮现出那个大盘的画面,焦虑和责任感交织着。 他清楚地意识到,早点摊的嘈杂环境以及对器皿的粗放使用,随时可能对这件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他迅速联系了自己的好友——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希望能寻求帮助。 王世襄与史树青有着相似的文物情怀,二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怀有深厚的责任感。 王世襄自幼受家族熏陶,对文物的研究与保护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在战后,他曾负责追缴被掠夺的中国文物,追回的七批古籍和文物中,包括从日本带回的106箱珍贵古籍。 听闻史树青的发现后,王世襄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二人一拍即合,决定立刻赶往早点摊,与摊主交涉。 再次来到早点摊,两人表明了来意。摊主一脸茫然,他从未想过这只盛凉粉的盘子居然是一件珍贵文物。 史树青耐心地向摊主解释大盘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强调保护它的意义。摊主开始被说动,但提出这盘子是他日常经营必需的器皿,难以轻易割舍。 见此情形,史树青与王世襄主动提出愿意支付一笔合理的金额,用以补偿摊主的损失。经过几轮商议,最终达成一致,两人用有限的积蓄将这件青花大盘买下。 成功买下大盘后,二人倍感欣慰,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他们一致认为,最好的归宿是将这件文物捐赠给专业机构加以保护。 当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物收藏与研究的权威机构,拥有完善的保管条件和研究团队。于是,二人带着大盘前往故宫博物院,向专家们讲述了发现和购得这件文物的经过。 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对这件青花大盘进行了仔细鉴定,确认其为明代宣德官窑的真品。其工艺精湛、器形巨大、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博物院对史树青和王世襄的无私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这件文物妥善收藏,使其成为研究和展览的重要藏品。 这一事件在文物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史树青与王世襄的行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活力,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民间文物的重要性。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样的举动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史树青和王世襄还积极推动文物教育。史树青在南开大学讲授文物鉴定课程,培养了一批文博人才。 他的“读、摸、写”三字原则,成为文物研究的经典理念。 王世襄则以其学术成果《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研究的学术空白。他们的努力将文物保护理念传递给了更多人,为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望那件青花大盘的命运,它从明代宣德官窑的巅峰工艺中诞生,历经岁月流转,最终从早点摊走入故宫。 这段经历本身,便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承载着时代变迁的记忆。 史树青和王世襄的义举不仅是保护了一件文物,更是点燃了文物保护的星星之火,让这段历史的瑰宝得以代代相传。
1951年五一,大学生史树青在北京西直门外的早点摊发现一个大盘盛凉粉,细看之下,
小娅说知识
2025-01-25 12:52:53
0
阅读:43
用户14xxx31
这个也一个亿,那个也二个亿,搞得人民币像废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