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滕西远因私藏手枪被民警要求上交,没想到他竟然说:‘这两支枪,一支是粟裕大将给的,一支是开国中将给的,你们要哪支? 1996年,山东莱芜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几位民警突然登门拜访,称接到举报,屋主滕西远涉嫌私藏枪支,要求其配合上交。 这一切源于当年我国全面实施禁枪政策,以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滕西远没有表现出丝毫慌乱,而是从容不迫地邀请民警入屋。 民警表明来意后,滕西远转身从屋内拿出两支保存完好的手枪,并递给他们一张已经泛黄的纸。 这张纸正是1982年解放军6206部队为滕西远签发的“持枪证”,证明他合法拥有这两支枪。 滕西远平静地说道:“这两支枪,一支是粟裕大将给我的,一支是开国中将给我的。你们要哪支?” 民警们顿时愣住了,手中的枪似乎变得沉重无比。随着滕西远缓缓讲述两支枪背后的故事,他们才逐渐明白,这并非简单的枪支,而是承载了厚重历史的珍贵文物。 滕西远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的一个贫困家庭,幼年父母双亡,与两个哥哥相依为命。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他的哥哥们先后参军,这对滕西远影响深远。 从小耳濡目染革命思想的他,年仅13岁便毅然加入八路军,成为莱东县大队的一名小战士。 起初,由于年纪尚小,滕西远只能从事侦查和后勤工作。但他身体瘦小、身手敏捷,很快在一次突袭行动中崭露头角。 他与战友合作,在匕首近战中成功击毙了一名落单的日军,这让部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从那时起,他逐步走上了战斗前线。 1940年的杨家横战斗是滕西远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斗中,八路军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激烈对抗。 滕西远凭借过人的勇气和精准的射击技术,成功击毙日军旗手,打乱了敌方阵脚,为我军反击创造了良机。然而,他很快被敌人发现,刺刀穿透了他的胳肢窝,鲜血涌出。 即便如此,滕西远强忍剧痛,奋力用匕首反杀敌人,最终成功守住阵地。 这场战斗后,他因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廖荣标亲手将一把毛瑟手枪奖励给他。这把枪成了滕西远军旅生涯的重要见证。 1947年的南麻战役中,滕西远已成长为炮兵连连长。在一次侦查任务中,他发现200余名国民党军正向我军阵地靠近,而主力部队至少需要半小时才能赶到。 面对敌人的逼近,滕西远决定用智慧取胜。他利用地形掩护,投掷手榴弹并鸣枪示警,同时高声喊话:“你们已经被包围了,缴枪不杀,解放军优待俘虏!” 敌军误以为陷入包围,果然不敢轻举妄动。援军及时赶到后,这支敌军被全歼,而我军无一人伤亡。 这次行动让滕西远再度荣立一等功。粟裕大将在庆功大会上亲自表彰他,并将自己的随身配枪——一支驳壳枪——赠予滕西远,称赞他为“孤胆英雄”。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滕西远的英勇事迹再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马坪里东区的一次作战中,敌军坦克阻挡了我军的前进道路。 滕西远冒着枪林弹雨,利用地形掩护,携带炸药包接近坦克,并将炸药挂在履带上成功引爆。 这一战不仅清除了坦克威胁,还极大鼓舞了部队士气。他的近距离爆破经验被部队总结并推广,成为志愿军战场战术的一部分。他也因此被战友们称为“爆破英雄”。 1953年,滕西远退役回到家乡莱芜,结束了长达15年的军旅生涯。他先后在公交公司、市政、园林绿化等部门工作,一直默默无闻,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功勋事迹。 家人对他的英雄身份知之甚少,直到1996年的这场“枪支风波”,才让滕西远的传奇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尽管已经离开部队多年,滕西远始终保持军人的作风。他多次受邀走进校园和武警部队,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激励后人珍惜和平生活。他的故事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教材。 滕西远珍藏的两支枪不仅是他个人功勋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 毛瑟手枪代表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艰苦条件下的顽强抗争精神,而驳壳枪则是解放战争期间对战功卓越者的最高褒奖。 两支枪的存在,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少年成长为传奇战士的过程。 1996年,当民警接到匿名举报上门调查时,他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位老人有着如此辉煌的过去。在滕西远讲述完两支枪的来历后,民警们肃然起敬。 他们不仅没有收缴枪支,还向滕西远深深鞠躬表示歉意。这一事件也让周围邻里重新认识了这位低调的老英雄。 2015年,滕西远主动将两支枪捐赠至莱芜战役纪念馆展出。他希望通过这些物品,让后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滕西远的一生,是一位普通战士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缩影。他的两支枪不仅是武器,更是对国家忠诚和初心坚守的象征。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将永远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1996年,滕西远因私藏手枪被民警要求上交,没想到他竟然说:‘这两支枪,一支是粟
小娅说知识
2025-01-25 12:52:53
0
阅读:863
痞子
牛人![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寒星
看到一个新闻,不知道是不是说这个老革命:后来警察把两只枪的枪机电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