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瘫软在地。谁知,他这一举动,竟救了千万中国婴儿。 上世纪40年代,在中国,有一种可怕的疾病悄悄地夺走了许多新生婴儿的生命。这种病叫做婴儿皮下坏疽症,当时的人们对它闻之色变。这个疾病发展速度快,一旦患病,婴儿的皮肤会出现大片红肿,逐渐变成紫黑色,破溃流脓,最后导致死亡。 更可怕的是,当时的医学界对这种疾病完全束手无策。无论是权威专家还是普通大夫,谁也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新生婴儿不幸染上这种病,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死亡率。在那个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的年代,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婴儿在病魔的折磨下痛苦地离开人世。 位于北京的北大附属医院,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医院。小儿外科的张金哲医生,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可怕的疾病。张医生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医生,他医术高明,对患者充满爱心。然而,面对婴儿皮下坏疽症,即便像张医生这样出色的医生,也常常感到万般无奈。 张医生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凋零,內心充满痛苦。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战胜这个疾病的办法,不能再让婴儿遭受这样的折磨了。于是,张医生开始废寝忘食地钻研医书,想方设法收集各地的医疗资料,试图找到攻克难关的钥匙。 就在张医生焦头烂额地寻找治疗方法时,不幸降临到了他自己的头上。张医生刚刚喜得爱女,满心欢喜地迎接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的女儿出生第3天,就被确诊患上了这种他最害怕的皮下坏疽症。 看着女儿身上出现的红肿斑块,张医生的心都碎了。他知道,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女儿将会和其他婴儿一样,很快被这个恶魔夺去生命。绝望中,张医生下定决心,要给女儿一线生机,哪怕冒再大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张医生提出,要给女儿做一个手术,把皮肤溃烂处的坏死组织切除。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他的提议遭到了其他医生的反对,大家都认为这样做风险太大,何况这种手术方式从未有人尝试过。 连张医生的妻子也强烈反对。作为母亲,她不忍心让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经受手术刀的痛苦,更何况谁也不能保证手术一定会成功。然而张医生却异常坚定,他觉得这是给女儿唯一的希望。他苦苦哀求妻子,一定要给孩子这最后一搏。 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妻子终于同意了手术。手术过程惊心动魄,张医生小心翼翼地在女儿娇嫩的皮肤上动刀,切除一块块腐烂发黑的组织。全程高度紧张,稍有差池可能就会危及女儿的生命。台下的妻子已经吓得瘫软晕倒。 手术结束后,张医生感到无比紧张。他日夜守在女儿身边,一刻也不敢松懈。奇迹出现了,女儿的病情竟然开始好转,原本溃烂发黑的伤口慢慢开始愈合。 这个结果证实了张医生大胆的设想,切除坏死组织确实是治疗婴儿皮下坏疽的有效办法!张医生兴奋极了,他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医院的其他医生。大家都为之振奋,纷纷要求学习张医生的手术方法。 很快,张医生的治疗方案在全国推广开来。一时间,无数面临绝境的婴儿得到了新生,无数个家庭免于失去孩子的悲剧。张医生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们亲切地称呼他"婴儿的守护神"。 张医生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知道,攻克皮下坏疽只是挽救婴儿生命的第一步。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还要在预防、诊断、手术、护理等各个环节都建立科学规范。于是张医生投入到更繁重的工作中,他总结经验,撰写论文,为全国的儿科医生培训。 渐渐地,在张医生和他的同行们共同努力下,一套切实有效的治疗婴儿皮下坏疽的标准在全国建立起来。这种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再也不是婴儿的死亡通知书了。无数婴儿的生命从此得到了保障,无数家庭从此免于失子之痛。 张医生为儿科事业的贡献,不止在于攻克了皮下坏疽一种疾病。他身先士卒的勇气,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医生。直到去世的那一天,张医生都在儿科诊室坚持工作。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事业。 这位平凡的医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医学史上谱写了不朽的华章。如今,当人们回想起婴儿皮下坏疽这个曾经的"恶魔"时,无不为张医生的伟大创举而震撼和敬佩。正是无数像他一样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医者仁心,托起了亿万婴儿的健康成长。
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
熹然说历史
2025-01-26 22:05:2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