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年,松赞干布病逝,文成公主要去殉葬,唐高宗李治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然后他当即下令,要求吐蕃马上把文成公主送回大唐来。 公元7世纪初,吐蕃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迅速崛起,成为青藏高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松赞干布雄心勃勃,在统一吐蕃部落后,将目光投向了强大的唐朝。 松赞干布深知,与唐朝和亲,娶一位唐朝公主,是提升吐蕃国际地位的重要一步。于是,从公元634年开始,他先后十余次派遣使者进献礼物,向唐朝求亲。 起初,唐太宗李世民对这桩婚事并不十分感兴趣。吐蕃地处偏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李世民膝下也没有适龄的公主。但松赞干布锲而不舍,终于打动了李世民。 李世民考虑到,答应吐蕃的和亲请求,有利于稳定吐蕃,促进边疆地区的和平。更重要的是,这桩婚事还能扩大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于是,李世民决定从宗室女中挑选一位品貌兼优的女子,嫁与松赞干布。 被选中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贵女,她聪慧贤淑,容貌秀丽,自幼熟读诗书,是个难得的才女。文成公主被指婚后,欣然接受了远嫁吐蕃的命运。 公元641年,16岁的文成公主告别家人,带着丰厚的嫁妆,在仪仗队的护送下,踏上了前往吐蕃的漫漫征途。这一路上,她跋山涉水,经历了高原缺氧、沙尘暴等种种困难。 文成公主和随行人员历时三年,终于在公元643年到达吐蕃王城逻些(今西藏拉萨)。松赞干布亲自迎接文成公主,并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至此,大唐和吐蕃结为姻亲,开启了两国友好往来的新篇章。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为吐蕃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松赞干布对她也宠爱有加。两人婚后生活十分和睦,这段跨越千里的姻缘看似美满,却在公元650年画上了句号。 这一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而文成公主此时不过二十五六岁,正值芳龄。按照吐蕃习俗,作为在世妻子的文成公主要为亡夫殉葬。 吐蕃传统认为,君王去世后,他的妻子应随其一同赴黄泉之下,以便在冥界仍能侍奉君王。这个习俗在当时的吐蕃贵族阶层十分盛行。一些大臣便主张文成公主应按吐蕃风俗,为松赞干布殉葬。 消息传到大唐,引起了唐朝朝野的轩然大波。唐朝正值贞观之治,国力强盛,岂能容忍心爱的公主受此折辱。更何况,文成公主是用来和亲的,岂能说死就死。 唐高宗李治闻讯后大为震怒。他认为,吐蕃的要求简直是对大唐的羞辱。李治不顾群臣的劝阻,当即下了战书,要求吐蕃立刻送文成公主回大唐,否则唐朝将兴兵问罪。 这道圣旨犹如一道惊雷,在西域大地上回荡。李治虽然情急之下有失考虑,但这足以表达大唐的强硬态度。吐蕃贵族们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吐蕃与大唐刚刚修好,双方的关系尚不稳固。吐蕃虽然国力有所增强,但若真与大唐开战,恐怕仍非其对手。贸然与唐朝决裂,实非明智之举。 一时间,吐蕃朝野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一些主战派大臣认为,大唐此举是在干涉吐蕃内政,吐蕃绝不能退让。另一些明智的大臣则主张,要以大局为重,应从长计议。 就在吐蕃上下为此事争执不休时,远在西藏的文成公主却表示,她绝不会回大唐。这个消息再次震惊了吐蕃和大唐两国的朝野。大家都在猜测,为何文成公主会做出如此决定。 文成公主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她在吐蕃生活多年,早已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更重要的是,她深知自己肩负着维护唐蕃友好关系的重任。 如果她就这样离开吐蕃,势必会引发两国关系的恶化,甚至导致战争爆发。那样的话,多年来她为促进两国友好交往所做的努力就都白费了。文成公主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 更何况,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为吐蕃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在她的影响下,吐蕃的农业、医药、天文历算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成公主深知,她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如果就这样离开,吐蕃的百姓们该怎么办?谁来继续引领他们走向文明和进步?文成公主认为,自己有责任留下来,继续为吐蕃的发展贡献力量。 于是,文成公主婉拒了唐高宗的召回。她表示,自己已经嫁作吐蕃人,这里就是她的家。她愿意留在吐蕃,继续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努力。 文成公主的决定,让吐蕃上下为之一振。他们深感这位大唐公主对吐蕃的情谊,更加敬重她的为人和抱负。吐蕃贵族们一致同意,尊重文成公主的意愿,不再强求她殉葬。 唐高宗李治闻讯后,也不得不折服于文成公主的远见卓识。他明白,文成公主此举,是在为大唐的长远利益着想。于是,李治收回了先前的战书,同意文成公主留在吐蕃。 在文成公主的努力下,吐蕃与大唐的关系逐渐缓和。双方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边境地区的摩擦也大大减少。文成公主用她的智慧和担当,为维护两国友好、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成公主在吐蕃度过了后半生,直到公元680年去世。吐蕃人民对这位伟大的公主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为她建立了纪念碑,以纪念她为吐蕃所做的一切。
650年,松赞干布病逝,文成公主要去殉葬,唐高宗李治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然后他当
熹然说历史
2025-01-26 22:05: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