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位专家拿15倍放大镜,检查一幅2米长的无名氏古画,突然,他在画右侧树干上,隐约发现8个特别秀珍的小字!仔细一看后激动大喊:“这幅画的名字,我们叫错了近千年呀!”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众多国宝中,有一幅名为《双喜图》的古画格外引人注目。这幅画长约2米,绘着一对栖息在枯枝上的喜鹊,树下则有一只受惊的野兔。画面看似平淡无奇,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味。 然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幅传世佳作的作者竟然无人知晓。史料中只是笼统地记载,此画出自宋朝画家之手,具体是何许人也,却是一个谜。于是,后人便将其命名为《宋人双喜图》。 《双喜图》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艺术史学家的心头。有人推测,此画出自宋朝著名画家崔白之手,因为无论是构图、用笔,还是风格气韵,都与崔白的画作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画上并没有署名,这个说法始终无法被证实。 转折出现在1962年。这一年,一位精通书画的专家在鉴赏这幅画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他拿着一个15倍的放大镜,仔细端详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当他的目光扫过画中老树的右侧树干时,一个隐蔽的题款跃然纸上——"嘉祐辛丑年崔白笔"。 这八个字犹如一道惊雷,在艺术史上激起了千层浪。原来,《双喜图》的作者,竟然正是北宋著名宫廷画家崔白!而"嘉祐辛丑年",则表明这幅画完成于公元1061年。 这个发现,一举解开了《双喜图》数百年的身世之谜。人们这才恍然大悟,难怪此画的风格如此熟悉,原来出自大师之手。崔白是何许人也?他可是活跃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年间的一代绘画大家,他的画作素以清雅疏朗著称,被誉为"妙品"。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崔白为何要将题款隐藏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似乎有意掩盖自己的身份,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种种谜团,又让这幅画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崔白,字子西,是北宋时期家喻户晓的大画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酷爱丹青,天赋卓绝。年少时,他便以精湛的画艺闻名遐迩,许多达官贵人慕名而来,请他作画。 然而,崔白并不满足于世俗的名利,他追求更高远的艺术境界。他常常独自游山玩水,寻找灵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领悟到:"画,贵在传神,不在形似。"他开始摆脱程式化的束缚,大胆革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崔白的画,疏朗清逸,意境深远。他善于用简练的线条,捕捉事物的神韵。无论是山川草木,还是鸟兽虫鱼,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灵动传神。他的人物画,更是笔简意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鲜明的形象。 崔白的名声,很快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听说他的大名,特意召他入宫为官。崔白从此成为了一名宫廷画师,他的画作经常受到皇帝的赞赏。 仁宗皇帝对崔白青睐有加,常常赐予他笔墨丹青,让他尽情挥洒。在宫中,崔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松鹤延年图》《老子出关图》等,都是传世之宝。 宋神宗继位后,崔白的地位更加显赫。有一次,神宗御笔亲题"妙品"二字,以表彰崔白的卓越画艺。后来,崔白被神宗亲自提拔为翰林图画院祭酒,成为宫中画坛的领袖人物。 崔白的艺术成就,不仅得到皇家的认可,也深受民间的喜爱。许多文人雅士,都以能得到一幅崔白的画作而自豪。苏东坡曾不吝笔墨,赞美崔白笔下的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见崔白画艺的魅力。 除了传世的名作,崔白还创作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小品。这些随兴而作的画,更能体现他的性情志趣。他常常信手拈来,随意泼墨,画中透露着返璞归真的洒脱。他曾说:"画,须得驱除外物,随心而发。" 崔白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不仅是一代宗师,更是北宋画坛的奠基者。他开创了写意花鸟画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许多后来的画家,如院体画派的代表人物马远、夏圭,都深受崔白的影响。 《双喜图》虽然只是崔白众多作品中的一幅,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幅画看似平和宁静,但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宫廷秘辛,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凄美爱情故事。 宋仁宗嘉佑年间,皇宫内院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丑闻。当时,有一位身份尊贵的公主,与宫中一名太监暗生情愫。他们虽然身份悬殊,但却情深意笃,难以自拔。然而,这段禁忌之恋终究难逃旁人的耳目。 消息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仁宗勃然大怒。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公主和太监的私情简直是大逆不道,是对皇权的亵渎。仁宗下令彻查此事,并且严惩不贷。 那位不幸的公主,虽然尊贵非凡,却也难逃一劫。她被禁足深宫,从此不得踏出宫门半步。而那名太监,则被发配充军,从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桩惊世骇俗的丑闻,虽然很快被皇家封锁,但却在民间传为佳话。人们虽然同情公主和太监的不幸遭遇,但又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悲剧似乎是无可避免的。
1962年,一位专家拿15倍放大镜,检查一幅2米长的无名氏古画,突然,他在画右侧
熹然说历史
2025-01-28 01:05:3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