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国之后长期休养,没有军衔和工作,1955年评级的时候,工作人员犯了难,毛主席和周总理却同时给出意见:享受副总理待遇! 郑位三出生于湖北黄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小离家,考入学堂,从此接触到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 正是在求学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1925年,怀揣着改天换地的理想,郑位三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把自己的一生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回到家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领导农民开展斗争,惩办了不少横行乡里的恶霸地主。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神州大地。但狂风暴雨只能催生英雄,绝难阻挡先进分子前进的脚步!郑位三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筹谋在大别山地区举行武装起义。1927年11月,"黄麻起义"打响,这是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起义虽然很快遭到敌人疯狂的镇压,但星星之火终将燎原。郑位三率领余部进驻大别山深处的柴山保地区,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仅一年时间,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便初具规模。这里成了党领导下的一块红色沃土,是鄂豫皖苏区的发源地。 鄂豫皖苏区是当时全国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而郑位三正是这个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他的领导下,这里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仅黄安一县就有2万多人参加了红军。 郑位三在革命道路上可谓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鄂豫皖苏区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郑位三在这支武装的创建和壮大过程中功不可没。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他多次带领部队绝处逢生,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顽强不屈的革命意志。 1932年,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主力部队被迫西撤。情况危急时刻,郑位三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留下来坚持斗争。在敌人的层层包围下,他带领剩余的游击队伍艰苦奋战,仅用一年时间就发展到5000多人,成为敌后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年后,红25军从陕北南下回师鄂豫皖苏区。郑位三二话不说,把自己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5000多名战士全部编入红25军序列。此后,他担任红25军政治部主任,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在红军被迫西征途中,郑位三经常给大家讲述苏联的革命历程,用列宁的斗争经历鼓舞士气。年仅33岁的他,已经成了大家眼中德高望重的"位老"。 抗日战争时期,郑位三先后担任过新四军第4支队政委、第5师副师长等职务。在皖南事变后,他又调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能跟所有的同志打成一片,齐心协力开展工作。正如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所评价的:"位三同志工作认真,待人诚恳,是一位难得的好同志!"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时任中原军区政委的郑位三与司令员李先念密切配合,指挥部队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几次大规模的进攻。最终,面对敌人30多万大军的重兵合围,中原野战军成功实施战略突围,主力部队胜利转移,再次创造了一个革命奇迹。 从黄麻起义到中原突围,郑位三经历的革命斗争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始终坚定信念,冲锋在前。这位普通而伟大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如毛主席后来所评价的:"中原突围对我党我军影响很大,这跟郑位三同志的卓越领导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人才。但是郑位三却因为常年的劳累和身体上的疾病,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马不停蹄地工作了。党组织体恤他的身体状况,安排他回老家休养。从此,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就远离了政治舞台。 虽然郑位三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他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仍然心系在焉。在养病期间,他时常关注党和国家的发展动向。一次,已经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少奇视察工作路过湖北,专门抽出时间去看望郑位三。得知郑位三身体欠佳,刘少奇十分关切,他说:"位三同志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国内医疗条件还有限,如果需要,可以去苏联疗养啊。"郑位三连连摆手:"国家还这么困难,哪能为我一个人花这么多钱?我在家休养就好,不用麻烦党和国家。" 1955年,我国第一次授衔和确定行政级别。郑位三虽然德高望重,但由于没有实职在身,工作人员一时拿不准主意,不知道应该给他定个什么级别才合适。这件事很快传到了中央领导那里。毛主席听后沉思片刻,说:"位三同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虽然没有具体工作,但也要让他享受副总理级别的待遇。"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8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