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一天,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庆典,山东曲阜文物部门通过浙江省文物局的关系,

熹然说历史 2025-01-28 01:05:37

1959年的一天,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庆典,山东曲阜文物部门通过浙江省文物局的关系,以借展的名义将衢州孔庙国宝-孔子夫妇楷木像运往曲阜孔庙,从此这尊以孔子夫妇生前真实容貌为参考雕刻而成的木像就一去不复返。5年后浙江省文物局要求归还,但曲阜有关方面送回的却是楷木像复制品。孔子夫妇楷木像是怎么来的,为何浙江衢州也有孔庙,原来这背后的源头竟与宋高宗赵构南渡有着直接关系。 传说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怀念和崇敬之情,都在孔子墓前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其他弟子纷纷离去,只有最忠诚的子贡仍然留了下来。他在孔子墓旁搭起了一座简陋的草庐,继续以泪洗面,以身殉志,独自守候了三年之久。 就是在这三年中,子贡决定为先师和师母塑造一尊雕像,以永志不忘。他白天采集楷木,精心挑选最上等的材料,晚上则在昏暗的灯光下手持木雕刻刀,日复一日,精雕细琢。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一对栩栩如生的塑像终于大功告成。 这对塑像虽然只有两尺来高,却传神地再现了孔子夫妇的音容笑貌:孔子身着素雅长袍,手捧象征大儒身份的朝笏,目光深远,仪态威严;亓官氏则身披曳地长裙,端庄秀雅,相夫教子。他们神情安详,双目低垂,仿佛在默默端详芸芸众生。 子贡雕刻完成后,孔子的其他弟子和当地百姓纷纷前来瞻仰,无不赞叹不已。大家都说,这哪里是一对木雕塑像,分明就是活生生的至圣先师和师母。后来,鲁国国君甚至下令将孔子故居改为庙堂,供奉这对楷木圣像。 在子贡的精心呵护下,孔子夫妇楷木像开启了它们千年传奇。虽然几经沧桑,却始终庇佑着孔氏后人,唤醒世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敬仰之情。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这对塑像仍然是孔庙中的镇庙之宝,每当人们仰望圣像时,都会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胸怀和"有教无类"的情怀。 孔子夫妇楷木像虽然由子贡首创,供奉在曲阜孔庙,但又是如何辗转来到千里之外浙江衢州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宋朝时期的一段历史。众所周知,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皇帝赵构被迫南迁。就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孔子的嫡系后代孔端友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 作为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孔端友自幼继承衍圣公爵位,世代守护祖庙。但当战火烧到家门口时,他深知,留在故土恐将断送孔氏血脉。于是他果断带领全族近千口,别了祖坟,离了故居,浩浩荡荡南下逃难,随宋高宗迁往南方。在颠沛流离中,他始终带着子贡制作的楷木圣像,视若珍宝。 孔端友一行历经艰辛,终于在宋高宗驻跸的临安(今杭州)附近找到了容身之处。孔端友上书宋高宗,讲述了孔氏家族世代以儒学传道的历史,希望能在南方重建家庙,延续祖业。赵构念及孔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加之孔端友还是他的老师,于是欣然应允,拨给孔氏家族衢州的一大片地产和五十亩的免税田,作为建庙和生活之用。 就这样,南宗孔氏家庙落户衢州,孔端友则成为南宗始祖。由于远离战乱,加上朝廷的大力支持,南宗在衢州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宋朝皇帝还多次下旨拨款,为衢州孔庙修葺扩建,其规制之大,气势之恢宏,渐与曲阜孔庙相媲美。 而陪伴孔端友南迁的孔子夫妇楷木像,自然成了衢州孔庙的镇庙之宝。几百年间,一代又一代南宗孔氏子弟在这对圣像前叩拜,默诵祖训,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光宗耀祖。每逢春秋二祭,衢州的达官贵人、普通百姓都会前来瞻仰圣容,祈求佑护。 曲阜孔庙与衢州孔庙隔江相望、遥相呼应,一南一北,各自传承。孔子思想之光,由两座庙宇向四方辐射。直到南宋灭亡,衢州孔庙已传承了二十七代,整整800年。 这800年,孔子夫妇楷木像与南宗后人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经历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一起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它不仅是南宗精神的象征,也见证了南方儒学文化的发展。正是有了它的庇佑,衢州孔氏家族才没有在战火和朝代更迭中湮灭,才得以绵延至今,香火不绝。 民国初年,孔氏后人决定重修族谱,以彰显家族世系绵延不绝。为了让族谱更加珍贵和有说服力,他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何不将孔子夫妇楷木像的照片印在族谱的首页呢?于是他们专程来到衢州,精心拍摄了楷木像,还在照片下方郑重标注:"子贡手刻,现存于浙江衢州"。就这样,圣像的容貌通过族谱传遍了全国各地的孔氏家族,无形中提升了南宗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了。日寇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疯狂掠夺,孔庙和孔府更是他们的重点目标。为了保护孔子夫妇楷木像免遭劫掠,时任衢州孔氏家族主事的孔繁豪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瞒天过海,将圣像秘密转移。 孔繁豪真可谓机智过人。他先是将圣像藏匿在深山老林的一座古祠中,又假意制作了一套一模一样的赝品,摆在原处迷惑日军。果不其然,日军上当受骗,洗劫一空后扬长而去。孔繁豪见状,又连夜将圣像送往浙西深处的庆元县,埋在一位信徒的后院菜地里,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见天日。

0 阅读: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